传统发展范式的危机

(二)传统发展范式的危机

随着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显现,尤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并成为“世界工厂”,之前设定的污染物总量下降目标不仅无法实现,而且环境问题即使下再大力气也难以遏制。鉴于这些现实和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中国开始切身体会到环境与发展之间的两难。

——1992年后中国经济迅猛增长。1992年,邓小平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重要谈话,提出要抓紧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力争国民经济更好地上一个新台阶的要求,为中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之后,全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浦东新区、长三角经济发力,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大量出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2—1995年,中国GDP增长率均超过10%,分别高达14.20%、13.50%、12.60%和10.50%。

——加入世贸组织开启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2009年,中国由2001年的世界第六大出口国跃居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的经济规模先后超过英国、法国、德国、日本,2009年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出口猛增的同时,2001—2017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口额年均增长13.5%,高出全球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

——生态环境问题大量涌现。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暴发,例如北京地区沙尘暴、黄河断流、长江特大洪水,等等。正如学者指出,“1978年12月中央批准了五年控制、十年基本解决环境问题的计划。当时大家雄心勃勃,可是污染发展也很快,对环境问题严重性了解不够,对困难估计不足,导致计划落空。1996年提出‘一控双达标’,要求到2000年所有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各地方按功能区达标,过于超前,也未能实现”[1]


[1]王玉庆:《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历史变迁》,《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