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下现代化概念的形成

(一)工业文明下现代化概念的形成

现在各个国家广为接受的现代化概念,都是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以西方标准为标准的现代化概念。这种现代化概念和模式,虽然大幅提高了物质生产力,却带来了不可持续的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新的文明形态,意味着现代化的基础及其模式也要发生深刻转变。如何在生态文明时代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当前面临的新的时代之问。

首先必须理解工业革命后的现代化概念如何形成。只有知道现代化从哪里来,才能知道往哪里去。工业革命建立的传统工业化模式,毫无疑问前所未有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但是也带来了全球不可持续的危机,包括全球气候危机等。在传统工业化模式基础上建立的现代化模式,也遇到同样的危机。

从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所谓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和传统农业被工业化方式进行改造的过程。理解工业时代现代化概念,就要理解工业时代如何改变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特点就是以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消费为中心。从传统的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就是用工业化的逻辑改造传统农业社会。不仅仅改造发展内容,而且改变发展的逻辑。

这种转变,一方面带来了人类文明前所未有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危机。目前,人类有历史上最先进的技术和最高的物质生产力,但是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不可持续发展危机,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这些变化,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第一个是发展的内容及其背后观念的变化。在农业时代认为的美好生活,在工业时代物质主义的概念下,就不会再被认为是美好生活。这背后实际上是价值观的系统性转变。第二个是如何生产。这个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过去的尊重自然,转变到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将大自然当作资源攫取的对象和废弃物排放的场所。另一方面是在生产组织方式上,用大规模的生产组织方式。在生产技术上,就是流水线大规模生产。从金融的组织形式来说,就是公司制、股份制的出现。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组织方式的改进,物质生产力得以大幅提升。但是,由于受生理需求的限制,人对物质的需求往往有限。这样的话,工业化大生产的市场就有限。为此,就必须通过社会心理和消费心理的重新塑造,将长期在低生产力的农业社会下形成的节俭的消费习惯重新塑造,为大规模生产开辟市场。

因此,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社会心理和消费心理的转变就成为前提。此时,就必须重构人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将过去“节俭的公民”转变成“饥渴的消费者”。因此,消费主义就成为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基础。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是一个系统性的转变,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对发展理念、价值观念、发展内容、资源概念、组织方式以及相应的体制机制、生活方式的重新塑造。由于工业社会基于大规模生产的经济逻辑不同于社会组织逻辑和生态逻辑,大规模工业化就带来很多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物质过度消费不仅带来生态环境不可持续,也并未带来幸福水平的相应提升,以至于在大部分国家,发展均不同程度地背离其根本目的。关于物质主义和幸福之间关系的大量文献,包括伊斯特林悖论显示,经济收入提高在最初会提高人们的福祉水平,但当收入提高到一定程度后,福祉就不再同步提高,甚至还出现负相关关系。这不是说经济增长不再重要,而是意味着发展的内容同人们的“美好生活”的真实需求发生了背离,发展内容需要随之转变。经济增长内容的背后是发展理念,背后更是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即驱动经济增长的商业力量在起作用。

经济增长为什么往过度物质消费的方向演进?简单地说,就是资本逐利本性和传统工业化模式结合的产物。资本逐利本身并不是导致不可持续的问题所在。问题是,现有商业模式大都是在传统工业时代形成,是传统工业化模式大规模生产和消费物质商品的产物,不适应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