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

(三)生态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

从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美丽中国都是其中的重要目标。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

中国的现代化目标,经历了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从早期的实现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直至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目标。[1]

第一,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到实现“四个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先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入手,并在推动工业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提出了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即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目标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至20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第二,从实现“四个现代化”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会长麦克唐纳时,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新概念。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首次提出“小康”的概念,并将我国现代化的标准进行了具体化。他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小康目标提出后,邓小平又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简而言之,即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三个步骤发展的战略。这是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00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从新世纪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第三,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八大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实际进程,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张金才:《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的历史演进》,《党的文献》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