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与国的合作共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意味着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传统模式下的相互冲突转变为相互促进。这种“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共赢,就带来国与国之间的共赢。因此,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为全球环境治理、联合国可持续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南南合作等提供了基础。
1.全球治理:从各国“负担分担”转向“机遇共享”
现有全球环境治理的理念和机制,很大程度上均是建立在“先污染(排放)、后治理(减排)”的传统发展模式基础之上。在这种模式下,减排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全球环境治理更多地成为各国负担分担的博弈。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提出的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双赢、各国之间互惠共赢的思想,则为建立新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2.可持续发展目标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所以长期未能实现,并不是因为人们过去没有意识到这些目标的重要性,而是因为这些目标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相互冲突。如果不彻底转变发展模式,就难以建立起17大目标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SDGs目标的实现也就困难重重。
这些目标的完全实现,有赖于内在经济发展机制的改变。在工业革命后建立的传统工业化模式下,增长模式一定会带来环境、文化、社会、治理之间的冲突。只有根据生态文明的逻辑对发展范式进行系统性转变,才有望建立起这些目标相互兼容乃至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成为实现SDGs的基础。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正在进入生态文明。农业社会不可能出现类似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一是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没有足够的能力大范围影响环境。二是由于不同地方的相互依赖程度低,即使一个局部地区的文明消失,对全球其他地方的影响也有限。因此,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就很难出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更多的只是“天下大同”之类的政治理想。
在传统工业时代,由于全球危机的出现,有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但却没有实现的基础。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出现飞跃,人类进入所谓人类世(Anthropocene),人类活动成为影响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人类社会进入相互依赖的全球化时代,一个地方的不可持续会影响其他地区。但是,由于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内在冲突,环境问题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能真正实现。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社会彻底转变“高资源消耗、高碳排放、高环境破坏”的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才有可能真正从愿望变成现实。
4.发展中国家新的现代化之路
目前世界上广为接受的现代化概念,都是工业革命后以发达国家标准为标准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则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现代化图景。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目前,约有140多个国家以不同形式承诺了碳中和。这些国家碳排放量和经济总量均占全球的90%左右,人口占85%左右。在这140多个国家中,约有七成属于发展中国家。按照过去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碳排放要先到达一个高峰然后才能下降,整体呈倒U形曲线。现在,这么多发展中国家承诺碳中和,并通过低碳模式实现经济起飞,则是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的一个颠覆性改变。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发展中国家承诺碳中和?原因并不是由于这些国家对全球不可持续危机的责任心陡然增强,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减排背后的巨大机遇和低碳起飞的现实可行性。过去十年,以中国为代表的太阳能和风能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成本降低了90%左右,新能源价格已可以同煤电竞争。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也大幅降低。未来国与国的经济竞争,就是绿色发展的竞争。
尽管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转型面临技术、资金等困难,但其也具有巨大的后发优势。在新能源、电动车等绿色新兴技术和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发展中国家完全有可能通过绿色低碳工业化道路实现低碳起飞。相反,那些通过高碳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其经济结构和基础设施很大程度上已被锁定在高碳道路上,转型成本反而更加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