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工业革命后人类开启现代化进程,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球不可持续发展危机。当传统工业文明因为不可持续而不得不转向新的生态文明时,相应的现代化概念也要进行重新定义。党的二十大确立了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是对传统工业文明时代基于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概念的重新定义。中国式现代化诚然代表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但它却不只是世界各国建立的多样化现代化道路中的一种,更是在新的文明形态下开启新的现代化范式,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的里程碑,为人类发展开辟了新的历史方向。[1]

目前全球面临的不可持续发展危机,本质上是工业革命后建立的欧美式现代化模式及其背后的传统工业文明的危机。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实现了所谓现代化,目前广为流行的现代化概念,大都建立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基础之上,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为标准。对不同现代化模式的讨论,大都集中在各国如何根据自身国情走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但不同道路的终点,大都指向现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目标。

但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不可持续发展危机,很大程度上恰恰是由建立在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基础上的现代化内容导致。无疑,工业革命催生的以发达工业化国家为代表的现代化,推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转变,前所未有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就规模和速度而言,中国亦是这种现代化模式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但是,这种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建立,并以发达国家标准为标准的现代化模式,在全球范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一直以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追捧的以欧美发达国家为模板的“现代化”,并不是想象中的可持续、高福祉的方式,在很多方面反而是后发国家需要尽力避免的结果。但是,由于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和追赶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出现的这些问题,在后发国家也普遍出现,最终导致了目前全球性的现代化危机。解决这些问题,仅仅思考“如何实现现代化”已远远不够,更应该对“什么是现代化”,即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进行深刻反思和重新定义,提出面向未来和具有全球普适性的现代化新论述。

那么,如何解决现有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的问题?人们大多冀望于现有现代化范式下的新技术突破,无法真正解决技术主义带来的问题。或者,一些人冀望通过所谓“增长的极限”或“无增长的繁荣”等方式解决可持续问题。从1972年联合国首次召开全球环境与发展大会,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以及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等,都在积极寻找对全球不可持续发展危机的解决之道。

但是,这些批判和解决危机的思路,很大程度上仍未突破传统工业文明框架的局限。现代化危机的背后,是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危机,也是西方中心论及其背后的价值、文化、制度等的危机。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其哲学根基是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后兴起的人类中心主义、物质消费主义、理性主义等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这些思想催生了工业革命和所谓现代经济增长,前所未有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物质消费主义并不能完全代表人们“美好生活”的目的,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以满足物质消费主义的目的。这就必然会最终带来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而人类的有限理性,又无法解决这些超级复杂的全球系统性危机。

因此,只有从文明转型的高度,对现代化的底层逻辑进行重构,让发展回归真正的“美好生活”目的,同时将人类当作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这就要对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以及如何发展等基本问题进行重新反思,深刻改变人们在工业时代形成的行为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从人类文明转型的高度,重新思考和定义现代化。


[1]张永生:《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新范式》,《历史评论》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