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中和助力建设美丽地球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双碳”目标,在国际社会引起巨大反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碳排放国,宣布2060年碳中和目标,极大地振奋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在同年10月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双碳”目标纳入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在2020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双碳”目标被纳入2021年8项重点工作。在2021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双碳”成为社会舆论热点。
2020年3月,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提出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这意味着,“双碳”工作突破过去一些地方普遍存在的“唯碳而碳”思维,不再将减碳作为单一部门和单一系统的工作,而是运用系统论的思维进行减排。
202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宣布中国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出“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倡议,并宣布中国将陆续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1]
随着“1+N”政策体系的出台,中国“双碳”目标有了完整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进入平稳推进的阶段。其中,“1”是指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N”是指随后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及各行业、各领域的“双碳”政策措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2]。这其中,降碳、减污、扩绿分别代表碳排放、环境污染、生态保护三个环境维度,而在此前提下的增长,则意味着绿色增长。
在2023年7月17—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处理好“双碳”承诺与自主行动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做主,决不受他人左右。
可以说,中国对“减排与发展”关系的认识和实践,均走在世界前列。党的十八大后,随着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党章,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关于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问题已在国家战略层面得到解决。正是由于认识上的深刻转变,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前所未有地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不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好转,经济也取得高质量发展。这些在长期探索基础上形成的生态文明思想和实践成果,正是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碳中和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而是“如何做”的应用题。
[1]习近平:《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3日。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