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有待加强的方面
在2023年7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肯定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同时,也深刻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1]。解决这些“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范式。
第一,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要避免停留在狭义的生态环境方面,不能将生态文明简单地等同于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植树造林等,而应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环境问题的背后,是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彻底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二,生态文明目标的“自我实现”机制还需完善。政策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相关利益主体是否有相应的激励。由于现有发展理念、商业模式、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等很多都是在传统工业时代建立并为其服务的,生态文明这种前瞻性思想,需要有新的支撑体系。因此,要避免“新瓶装旧酒”,以生态文明之名,行传统工业化模式之实。
第三,“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还存在障碍。一是对为什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还认识不充分。由于“绿水青山”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很多都是“用之不觉”的无形服务,其对工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未能被充分认识。同时,由于目前人们关于“美好生活”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在传统工业时代形成,改变观念需要一个过程。二是转化机制还需要探索。传统工业化模式主要是将有形的“物质资源”转化为“金山银山”,而生态文明不仅强调对物质资源“取之有度”,也将无形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这就需要新的体制机制、发展内容、政策体系、商业模式等。
第四,生态文明理念还有待充分融入经济社会各方面,在各项重大战略和政策中亦有待充分体现。比如,生态文明不仅需要生产方式的改变,更需要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但主流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却往往不加区分地刺激消费、投资和出口,在经济处于下行时更是如此。生态文明并不是抑制消费和投资,而是改变生产和消费的内容,以让经济增长摆脱对高碳、高环境消耗产品的依赖。
第五,对“双碳”的含义以及背后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不够到位。全球碳中和意味着对工业革命后建立的传统发展范式全面而深刻的转变,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基础将发生深刻变化,不只是能源、交通、建筑等直接同碳排放相关的部门会发生巨大变化,由此还会引发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商业模式等的革命性变化。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心理、制度、商业等方面的准备不足,也会带来相应的转型风险。
总之,生态文明代表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社会走出传统工业文明不可持续危机、实现永续发展的历史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新的历史使命。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篇章。在国内层面,要全面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并不断将我国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上升为中国式发展理论;在国际层面,要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全球,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机遇,同时努力构建生态文明的全球话语体系,让生态文明成为中国强大的软实力。
[1]《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