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文明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1]。
在传统工业时代,由于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对立关系,长期以来绿色发展都被视为一个负担,良好的生态环境被认为是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能负担得起的奢侈品。因此,所谓环境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或“先发展(或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就被作为一个发展规律被广泛接受,而治理污染则被视为一个负担。
生态文明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同于工业化社会盛行的物质消费至上的价值观。它强调保护大自然的行为也增进人类福祉,同样也创造价值。这就使经济增长有可能摆脱对物质资源的依赖,同时也大幅拓展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做到“越保护、越发展”。“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具体的机制设计问题。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必须要有具体的体制机制。比如,通过生态补偿制度让提供生态服务的人们获得相应的收入。如果上游可以通过提供生态服务获得足够的收入,则他们就有动力去维护上游的“绿水青山”,而下游也会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受益(减少损失、提高生产力、提高福祉)。从而上游就不需要通过走破坏生态环境的道路来发展经济,上游和下游就可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双赢局面。又如,通过碳排放交易机制,一些碳汇活动(植树造林等)就可以获得收入。
第二,价值观和发展理念的问题。这个更为根本。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福祉,即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包括市场化的供给内容,也包括大量无法市场化的供给内容。其中,“美好生活”需求还可以催生新的市场供给内容。比如,基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文化,可以发展很多基于市场的新业态(比如,生态旅游、体验、个性化需求等)。同时,那些难以市场化的内容(比如,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化),本身也可以愉悦身心,提高人民福祉。这些内容虽然无法在市场中直接交易,但都有影子价格。比如,人们愿意花钱旅行(支付交通食宿等费用),去生态环境更好的地方休闲。
目前,大部分关于“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第一个层面,即机制设计层面,对第二个层面更为根本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的变化,关注相对较少。发展理念的变化体现在行动上,就是政府不再像过去那样顾虑加大环境保护会影响经济发展,而是采取了大胆的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对于消费者而言,价值观念的变化意味着消费观念、消费内容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1]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