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工业化模式的超越

(一)对传统工业化模式的超越

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以西方发达社会为默认标准的现代化概念的反思和重构。西方现代化基于人类中心主义,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一味地将大自然当作征服和攫取的对象,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恶化,而这种恶化并非人类有限理性可以克服。生态文明则从“人与自然”更宏大视野,将人类经济活动当作大自然的一部分,通过敬畏、尊重和顺应自然来造福人类,是对传统价值观、发展理论和治理思路的超越。

超越西方工业社会的价值观。传统工业社会以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消费为核心,强调物质消费至上的价值观,发展过程主要是将物质资源转化为财富。生态文明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则强调人类保护大自然的行为也创造价值和增进人类福祉。这就大幅拓展了经济发展的来源,使经济增长有可能摆脱对物质资源的过度依赖,做到“越保护、越发展”。

超越西方长期奉为圭臬的经济发展理论。由于传统工业化模式建立在物质财富大规模生产和消费的基础之上,与之相应的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存在两难选择,将所谓环境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先污染、后治理”)当作经济规律。在生态文明新发展范式下,由于发展理念、发展内容及其依赖的资源发生深刻转变,发展并不完全依赖物质资源投入,从而环境与发展之间就可以做到相互促进。

超越传统国际治理思路。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由于环境与发展相互冲突,保护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各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上存在零和博弈,导致全球气候变化、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全球性目标均难以实现。在生态文明下,环境与发展从过去的相互冲突转变为相互促进的关系,就为同时实现这些目标提供了根本解决之道。

中国能够超越传统工业化模式,建设生态文明,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长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新发展理念和远见卓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最为关键。绿色发展是发展范式的根本转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此时,领导人对土地和人民的情怀、远见卓识、发展愿景、改革勇气和魄力,就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的根本目的或初心是增进民众福祉,提升GDP只是发展的手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不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目的和手段就会本末倒置。

第三,政府强大的执行能力和顶层设计能力。绿色转型是工业革命后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转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政府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和推动。中国政府强大的协调动员能力成为其独特的优势。目前,中国改革已从过去“摸着石头过河”的自下而上探索阶段,进入更加依靠顶层设计的阶段。

第四,有效的市场机制和地区竞争。“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需要市场和政府同时发挥作用。很多基于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新兴产品和服务,需要新的商业模式。中国具有大国优势,可以通过地区竞争充分发挥各地的创新精神,在不同地区进行各种不同的生态文明制度试验,然后将行之有效的地区试验上升为全国性政策。

第五,以国内、国际一致的逻辑,积极推进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两个“由内到外”的特点。一是内心对新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的认同外化为绿色行动;二是国内行动外化为国际行动。中国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双碳”承诺、绿色“一带一路”等方面的行动,均体现了两个“由内到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