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也有环境问题

(一)社会主义也有环境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受经典教科书影响,加上工业化水平低下,工业污染还未普遍出现,人们认为只有资本主义才有环境问题,社会主义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环境问题也就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作为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农业国家,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抓革命、促生产”,如何快速提高生产力,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加快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主要是围绕节约资源、爱国卫生、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兴修水利、防灾减灾等进行。这些“保护环境”的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促进农业生产、减少灾害和医疗损失等相关好处,但远未上升到从理念上“保护环境”的认识境界。

“大跃进”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生态环境第一次出现集中污染与破坏的时期。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1]。各地大炼钢铁,大办“五小工业”,建成了大量简陋的炼铁炉、炼钢炉、小炉窑、小电站、小水泥厂、农具修造厂。技术落后、污染密集的小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在农业领域,为养活4亿人口,推行“以粮为纲”政策,全国范围内出现大量毁林、弃牧、填湖开荒种粮的现象。这些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冲击。

在1972年中国派代表团参加在瑞典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前,中国接连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包括大连海湾、渤海湾、上海港口、南京港口出现较严重污染;官厅水库遭污染,威胁北京饮用水安全,等等。人们开始认真关注环境问题。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也是世界各国政府第一次就全球环境保护战略召开的国际会议,对中国后来的环境政策影响深远。大会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后代而共同努力。

1973年8月5日,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上披露了中国鲜为人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包括一些主要河流和地下水污染、城市烟雾、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以及森林、草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遭破坏的情况。由于会议披露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大超出人们的认知,周恩来总理决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有党、政、军、民、学各界代表出席的万人大会,让公众了解中国存在环境问题。[2]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史上,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具有启蒙和里程碑意义。中国开展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大体上同国际同步,均始于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此后,环境问题开始进入政府工作议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随之成立。第一次全国环保大会正式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是我国第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3]

虽然认识到社会主义也存在环境问题,但中国当时普遍相信,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可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这种信心,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典教科书关于环境问题的论述。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经济危机和环境问题,是因为其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根本矛盾,而社会主义则可以通过公有制和计划手段解决环境问题。资本主义发展的直接驱动力,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或社会福祉,而是为了追逐利润和资本积累,故会不重视环境破坏。[4]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工作重点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很长一段时期,由于经济规模不大,中国的环境并没有受到真正严峻的考验。虽然第一次全国环保大会披露的中国环境问题超出很多人的认知,但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中国生态环境总体状况并不差。大部分的环境污染仍然被认为是局部和偶发事件,不至于到失控的地步。

从当时很多重大政策的制定来看,当时的基本认识是,环境和发展是可以兼顾的。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雄心勃勃的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显然,由于当时对工业化模式下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切身的经历,中国对环境保护仍然深具信心。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制定宏伟的经济“三步走”总体战略。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小平设想了著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党的十三大正式确定了这一战略。

另一方面,加大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在1983年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环保会议正式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后,接下来又实施了严格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政策。1996年7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确定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两大举措。1996年,在《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确定2000年要实现“一控双达标”的环保目标。“一控”指的是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到2000年底,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内;“双达标”是指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重点城市的环境空气和地面水按功能分区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67页。

[2]《环境史话:那些影响中国环境保护进程的重要会议》,来源于https://www.huanbao-world.com/a/zhengce/2018/0518/16543.html。

[3]解振华:《中国改革开放40年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变革——从“三废”治理走向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环境管理》2019年第4期。

[4]中国代表团团长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发展大会的发言,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对环境问题成因的基本看法:“我们认为,当前,某些地区的公害之所以日益严重,成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特别是由于超级大国疯狂推行掠夺政策、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