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生态文明实践的成功探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在2018年5月18日的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了《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报告,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式确立。这一思想的精髓,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8月15日在浙江省委书记任上考察浙江安吉时首次提出,后来他又进一步阐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三个发展阶段的问题。
具体而言,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体系,包括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
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反映了新的现代化观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的高度,对中国要建立的现代化进行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标准的定义:“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1]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这意味着,如果说过去中国更多的是以不同于西方的道路实现现代化,那么今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也将大不同于今日欧美在传统工业时代形成的发展内容。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0页。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