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人与自然关系
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要将传统工业化模式下人与自然的冲突关系转变为和谐共生的关系。一是要将过去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变为将人类活动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这需要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约束条件。二是改变过去基于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发展目标,回到发展的初心即福祉。这两个重大转变,将为人类经济活动划定严格的边界。人类在此边界范围内发挥其创造性,改变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实现繁荣而可持续的发展。
绿色转型,不是一个“是否要转型”的选择题,而是一个“如何转型”的应用题。关于转型的内容,前面已有论述。正如从农业文明转变到工业文明的前提,是需要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消费习惯发生深刻转变一样,从传统工业文明转到新的生态文明,也需要价值观念的系统性转变。2022年出版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为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提供了一个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中归纳为“十个坚持”。其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最重要的坚持之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实有两种不同的思路。
一是西方绿色工业文明的思路。西方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但希望在不从根本上转变现有工业化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思路,仍然是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之上,希望通过技术进步、依靠科学和理性来解决不可持续的问题。但是,人的有限理性不足以解决复杂而严重的系统性危机。
二是生态文明的思路。这种思路不是简单地通过技术进步来解决不可持续危机,而是重构人与自然关系,将人类活动纳入大自然的框架之中,通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来为人类活动建立严格的约束条件,以此避免生态环境危机,同时获得大自然丰厚的回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密不可分。若只是给人类活动施加严格的生态安全约束,却不改变人们的价值观的话,就很难使得发展内容转向新的方向。价值观的问题,对应的是发展的基本问题,即为什么发展和发展什么内容的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同生产有关,因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土地”就是指大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绿水青山”)不仅可以提高产品供给能力,还可以直接为人享受,提高人的福祉,正所谓“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比如,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工作和生活,就会提高生活品质和人的福祉。在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餐厅就餐,就比在一个普通的餐厅进餐得到更高的享受。
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经济发展就是将有形的物质资源转化为金山银山,而绿色发展则不仅将有形的物质资源有限度地转化为金山银山,也将无形的生态环境等“绿色资源”转化为金山银山。这就需要不同于传统工业产品的新的商业模式。当然,绿色发展在将有形的物质资源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过程中,不像传统工业化模式一样是建立在过度消费的基础之上,而是取之有度。传统工业化模式的经济发展,就是“挖煤、开矿、砍树、办工厂”,以物质财富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为中心,所以它投入的资源也更多的是物质资源。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就是要从传统工业化模式转变到绿色发展。这就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关于新发展理念,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判断新旧发展理念其实很简单。如果认为环境和发展之间可以做到相互促进,就是新发展理念。如果认为环境与发展之间相互冲突,就是旧发展理念。从旧发展理念到新发展理念,意味着发展内容和方式、资源均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转变是一个系统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