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范围的现代化历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了战略部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有五个基本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当今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翻版,而是对现代化概念的重新定义。工业革命后,以发达工业化国家为标准的现代化,不仅带来了全球环境不可持续的危机,而且人们的福祉也并未随着GDP同步提升。目前世界上关于现代化的概念,很大程度上均是在传统工业时代建立,无法满足生态文明和新发展理念下中国新的现代化转型要求。因此,必须对现代化进行重新定义,为现代化概念注入新的内涵。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关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更多的是集中在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上,而不是集中在现代化内容本身。自晚清以来,中国关于现代化的探索,无论是最开始侧重器物和技术层面,还是后来关注制度与思想层面,也多是集中在应走西式还是俄式道路“实现现代化”上。对制度与思想的讨论,更多的也只是将其作为器物现代化的手段和途径。经过实践,中国历史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对现代化的经济内涵和目标,则更多的是以发达国家为标准,重点是如何学习和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
毫无疑问,工业革命催生的以发达工业化国家经验为标准的现代化,极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亦是这种现代化模式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但是,这种现代化模式却有其内在局限,主要包括:发展目的与手段背离、发展不可持续、无法以此模式实现全球共享繁荣。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很多正是源于这种现代化概念的内在局限。解决这些问题,仅仅思考“如何实现现代化”已远远不够,更应该对“什么是现代化”,即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进行深刻反思和重新定义,提出面向未来和全球普适的现代化新论述。
目前的现代化理论,更多的是20世纪中叶作为解释西欧和北美几百年工业化社会发展的理论,主要由西方社会科学家发展起来。现代化被定义为工业化、城镇化、理性化、官僚政治、大规模消费和民主化的过程。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基于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将经济现代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大规模消费阶段。一直以来,这种现代化理论为在欠发达国家实现西方式经济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
现代化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批判。比如,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主义,认为西方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殖民、贩奴、掠夺土地和资源、剥削工人等,这种方式不能也不应该为其他地方复制。还有一些反思,则集中在现代化过程对传统社会的冲击与后果。但是,这些批判更多的是集中在西方实现现代化的方式产生的负面性,以此说明其他国家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这种方式实现现代化。对于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本身的内在局限的批判却不太充分。关于现有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的问题虽然已有很多讨论,但大多是一种绿色工业文明的思路,冀望在现有现代化范式下通过新技术突破实现可持续;或者,冀望通过所谓“增长的极限”或“无增长的繁荣”等比较极端的方式解决可持续问题。对于欧美现代化内在的悖论,则少有论述。
因此,需要从历史的维度、全人类发展的高度和深度,对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概念进行根本性反思和重新定义,赋予现代化新的内涵和目标。中国探索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建立新的现代化论述具有独特意义。中国既是旧现代化概念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又对其弊端有切身体会。中国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质是对基于工业化国家发展经验的现代化概念的反思和重新定义。尤其是,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十四五”是中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