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现代化提供新图景

(二)为现代化提供新图景

中国式现代化代表新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新的文明形态下对现代化的重新定义。诚然,由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国情不同,各国实现现代化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是,从历史纵向看,中国式现代化,远不只是世界众多现代化多样性中的一种,更是在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基础上建立的新的现代化概念,代表新的文明形态。因此,从文明转型的高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入新历史阶段的里程碑,而不只是在同一文明形态下多样性的呈现。

就正如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其价值观、世界观等哲学基础发生重大转变一样,从不可持续的传统工业文明转变到生态文明范式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同样需要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大转变。相应地,对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以及如何发展等基本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也给出了不同回答。这些不同的回答,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之中。这些特色都不可能在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模式下实现,只有在新的生态文明形态中才可能实现。一旦从文明转型的高度重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就会发现,这些特征都具有更新的含义,且都同欧美现代化具有本质的区别。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该特征的实质,不仅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更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普适性。传统的现代化模式过于依赖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只能让世界上少数人口过上丰裕的物质生活。一旦这种模式扩大到广大发展中国家,这种模式的不可持续危机就会出现。中国实现现代化,其14亿人口规模将超过目前世界上所有现代化国家的11亿人口规模。显然,基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中国式现代化,才有可能实现全球共享繁荣的现代化。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欧美式现代化建立在大资本为中心的基础之上,不是将人民福祉当作发展的目的,而是将经济增长当作少数利益集团牟利的手段。其后果是,这种模式不仅无法让全球共享繁荣,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也因为收入不平等,只能让少数人过上丰裕的生活。中国式现代化则摆脱了资本力量的控制,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证。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对富裕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在新的现代化概念下,“富裕”不再只是单一GDP导向的货币化内容,也包括“美好生活”的其他非货币化内容。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传统现代化模式以物质财富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为中心,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这种依赖不仅导致不可持续发展危机,也不一定提高人民福祉,因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只限于物质消费,更有大量非物质和非市场化消费需求。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实现平衡、充分的发展。这其中,非物质需求也是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些精神需求的满足,同样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或直接提高人民福祉水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是其他四个基本特征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没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自然基础。但是,由于传统现代化模式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和物质主义基础之上,不可避免地会突破人与自然关系的边界。只有在生态文明下,发展回归“美好生活”的目的,人类经济活动限制在大自然的边界之内,才可能转变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目前在讨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征时,人们更多地聚焦于中国走和平发展的主观意愿。实际上,除了主观意愿之外,中国式现代化还为和平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由于中国式现代化基于绿色发展,最大限度地同高物质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脱钩,各国合作共赢就可以替代零和博弈,国与国之间为争夺有形资源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大幅降低。这就为和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生态环境是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生态文明也是中西方交流合作的纽带,对西方文明具有包容性。


[1]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