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新概念

(二)美好生活新概念

生态文明背后是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中,关于美好生活的概念是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美好生活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GDP只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手段。有什么样的美好生活概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内容。有什么样的发展内容,就对应什么样的资源概念。由于不同资源的物理属性和技术属性不同,就需要不同的生产组织模式和消费模式。不同的发展内容和方式,又对应着非常不同的环境和福祉后果。因此,关于什么是美好生活的问题,就是关系到绿色发展转型的根本问题。这背后,实质是价值观的问题。

绿色转型需要生产方式的转变,更为根本的是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目前全球广为追捧的“美好生活”方式,更多的是基于发达工业化国家民众的所谓“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种“美好生活”概念建立在物质消费主义和过度消费的高碳基础之上,不仅带来了全球不可持续的环境和社会危机,而且并未带来福祉水平的同步提高。正如消费观念的转变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前提一样,从不可持续的传统工业化模式转向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同样需要消费观念的大规模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奢侈浪费之风也开始起来了,特别是“土豪”式的生活方式。[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方式,均逐渐与发达工业化国家趋同。信用卡借贷消费、一次性产品、快餐文化、快时尚、计划报废、塑料包装等西方消费主义的消费模式,在中国迅速蔓延。

从吃穿住行用等主要消费指标看,中国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比如,衡量居民食物消费比重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3.9%降到2021年的29.8%。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机、互联网、手机、汽车等得到普及。肉蛋奶的消费大幅增加,饮食结构由植物性饮食结构向动物性饮食结构转变。2019年中国人均生活能源消费为438千克标准煤,是2000年的3.3倍。

但是,这种生活方式也带来了严重的不可持续问题。据测算,如果地球上每个人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则需要5个地球。更不用说,现在的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危机,都根源于所谓“现代生活方式”。中国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都可以归因到消费方式。

与此同时,这种生活方式的福祉代价亦非常高昂。以健康为例,经过年龄标准化后可比的癌症人口发生率,美国1990年和2017年分别为4.85%和5.42%。中国则从1990年的0.6%,快速上升到2017年的1.45%,并持续快速向发达国家趋同。再如,同慢性病密切相关的成年人超重比例,中国从1975年的9.9%迅速上升到2016年的32.3%,同期美国的比例分别为36.6%和62.5%。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美好生活的概念,并不是现在西方盛行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儒家讲究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不是一个物质主义的概念。道家也讲清净无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不会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只有在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技术取得突破,人类能够依靠强大的技术力量在一时一地凌驾于自然之上。相反,中国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反倒没有走上西方依靠强大技术征服自然的道路,而是在五千年的文明中,一直将人放在非常谦卑的地位,去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这种做法看似不如西方依靠技术征服自然那么强大,但却是一种更高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智慧。

比如,中国古代的建筑,由于当时人的力量很弱小,技术力量很弱小的时候,建筑方式就会顺应自然。反观现代建筑,更多的不是去顺应自然,而是靠技术力量去征服自然。比如,通过空调改变温度,而不是通过被动式生态建筑提供舒适的环境。因此,中国在这种长期缺乏技术条件下形成的人与自然观念,反而幸运地符合人与自然相处之道。当人类后来有了强大的技术而变得强大后,反而变得自负而迷失方向。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美好生活的观念,以及如何实现美好生活的方式,就为解决传统工业化模式带来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提供了方向。二战后,大部分的国家都在追求现代化目标,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模式。但是,为什么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少数国家能成功?很多人都在讨论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人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学习西方的经验。这些说法有合理的成分,但是背后无形的文化因素,其实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同现代工业文明相容,更能为走出传统工业文明的危机提供大智慧。这其中,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美好生活的态度,对于走出西方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就有很大的帮助。欧美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需要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看待。工业革命200多年形成的传统工业文明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但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这种看似强大的生产力却遇到了不可持续的危机。此时,中国五千年连续文明的强大力量就凸显出来。西方工业文明出现的不可持续危机,也是其“美好生活”内容和方式的危机。

因此,跳出工业革命后以西方现代化国家标准为标准的“美好生活”概念,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定义“美好生活”,建立新的现代生活方式,就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西方传统工业文明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关系,实质是工业革命两百多年与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关系。一时的强大,并不一定意味着真正的强大。

基于中华文化对“美好生活”进行重新定义,就需要走出欧美现代化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生活概念,不只是物质消费,还包括大量非物质和非市场的内容。其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1]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