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式“现代化的悖论”

(三)欧美式“现代化的悖论”

环境与发展之间冲突导致的不可持续,会导致国与国之间的两难冲突。工业革命后建立的高度依赖物质资源和化石能源投入的传统工业化模式,虽然可以让世界上少数人口过上物质丰裕的生活,但是一旦这种模式扩大到全球范围,或者在一个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就必然会带来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出现“现代化的悖论”。

世界上有两类国家,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当全球南北方国家差距足够大,发展中国家的人均产出足够低于发达国家时,由于全球生产总量有限,不至于出现全球性环境危机。此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看似可以在全球复制,因为其环境不可持续的内在局限由于全球南北差距大而被掩盖。

这样,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就被广大发展中国家视为现代化的模板。目前全球广为接受的现代化概念,正是以发达工业化国家为标准的、以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消费为中心的现代化。后发国家对现代化的探索,更多的是将发达国家经济内容和发展水平作为默认标准,主要集中在如何根据本国国情“实现发达国家那样的现代化”,即如何提高产出水平,而对“什么是现代化”,也就是产出的内容是否可持续,以及是否能够提高人民福祉,则缺少深刻反思和质疑。当越来越多的新兴国家也按照工业化国家的模式快速发展,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全球环境危机爆发,这种现代化模式不可持续的弊端也就暴露无遗。[1]欧美式“现代化的悖论”,实质是传统发展模式及其背后的价值体系、制度体系的危机。


[1]张永生:《现代化悖论与生态文明现代化》,高培勇、张翼主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