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地球家园”

(一)三个“地球家园”

昆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明确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在2021年昆明召开的COP15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讲话,鲜明提出了三个构建“地球家园”的美好愿景。这些思想,为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广泛的政治共识。

第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第二,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

第三,构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各国要加强团结、共克时艰,让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构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

这三个“地球家园”,实质是三个“共赢”,即人与自然的共赢、经济与环境的共赢、各国之间的合作共赢。三个“地球家园”的基础,都只能是生态文明建设,而不可能是传统工业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国携手同行,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并提出四点倡议:一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二是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三是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四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1]

这四点倡议,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都是对最基本的发展问题的深刻反思。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认识与回答,就会有不同的发展结果和环境后果。二是都是基于中国可持续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的智慧结晶,是可以为全人类共享的智慧。

第一,关于“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传统发展模式下,人与自然很大程度上相互对立,无法做到和谐共生。只有在生态文明框架下,以新理念、新内容、新模式进行发展,才能做到“越保护、越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价值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野)。

第二,关于“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绿色转型成为增长的驱动力和机遇,而不是增长的负担。从传统发展模式转向绿色发展模式,是从零到一的飞跃,是实现全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传统模式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17大目标,一定程度上相互冲突,只有在生态文明概念下进行绿色转型,才有望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关于“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实际上是发展的根本问题。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福祉,经济增长只是手段。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全球普遍出现发展目的和手段本末倒置的问题。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情况表明,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福祉,而且环境也不可持续。如果发展不以福祉为导向,而以GDP增长为导向,就难免会带来大量的经济扭曲,导致“高增长、低福祉、不可持续”。中国政府提出的不忘初心、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等概念,背后正是对这些问题深刻反思。

第四,关于“以国际法为基础,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必须要有公平合理的国际环境治理体系。二是这种国际治理体系思想,实质同生物多样性思想一脉相承。“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态领域、社会领域、人与自然关系、国际领域等不同领域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但背后都是同一个道理。如果一国试图将自身利益凌驾于他国之上,以自己的规则为所谓“国际规则”,就会带来全球范围的灾难性后果。


[1]习近平:《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