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文明不可持续

(一)传统工业文明不可持续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福祉或追求“美好生活”,而发展理念,也即对于“什么是美好生活”的不同观念和定义,就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及其不同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后果。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背后,一定有其发展理念的根源。传统工业文明下的发展理念,主要是实现物质财富生产和消费的最大化。

这种理念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在工业革命之前漫长的历史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只能维持基本生存,解决物质匮乏就成为人们最重要的需求。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开始从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的漫长农业文明,进入生产力飞跃的工业时代,开启了工业文明新纪元。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高物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大规模消费为其开辟市场。但是,大规模消费遇到两个阻碍:一是在工业革命前生产力低下的农耕和手工业时代,人们形成了节俭的消费习惯和文化宗教传统;二是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总有限度,不可能无限扩张。如果不能为大工业生产开辟消费市场,建立在工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现代经济增长就无法持续。

如何克服这个阻碍?如果将人们在农业和手工业时代长期形成的节俭的消费习惯,改造成同大规模生产相适应的大规模消费习惯,就可以人为地创造大量市场需求。这就需要转变人们关于“美好生活”的观念。比如,让物质财富成为一个人事业成功和社会地位等的标志,则追求物质财富就成为满足人们无限心理需求的手段,对物质财富的需求也就难有止境。这样,长期物质匮乏时代形成的节俭消费习惯和文化宗教传统,就被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和过度消费习惯改造。

由于经济系统只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这种在狭窄视野下追求人类物质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虽然带来物质财富生产力的跃升,但却必然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带来不可持续的危机。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这种建立在物质财富消费主义基础之上的经济繁荣,带来了环境与福祉两个方面的后果。

由于传统工业化模式必须建立在消费主义持续扩张的基础之上,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容量被突破。与此同时,传统工业化组织模式侵入生态环境系统,亦产生破坏性作用。生态体系是众多主体相互依赖形成的共生系统(包括自然系统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传统工业化的逻辑,则是借助强大的工业技术和工业组织力量,将这个相互依赖的共生系统中人们认为“有用”的个别链条抽取出来,以大规模工业化的方式进行攫取或生产。当这个相互依赖的共生系统被破坏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就可能出现系统性崩溃。

在这种基于物质财富生产的传统工业化模式下,消费的扩张与人类福祉提高往往发生背离,导致发展的目的与手段本末倒置。发展的终极目的,乃是提高人们的福祉或幸福,经济增长和消费只是增进福祉的手段。大量研究表明,在很多国家,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像人们以为的会持续同步提高国民幸福水平。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市场经济的高生产力,乃是由一个误导的信念所驱动,即物质财富带来幸福。“正是这一欺骗,激发并保持了人类产业的不断进步……从而彻底改变了地球的面貌。”

那么,如果不改变传统工业化模式,所谓绿色技术能否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毫无疑问,绿色技术创新对提高生产力和国家竞争力均十分重要。但是,与人们直观认识相左的是,如果不改变发展理念和发展内容,这种绿色工业文明的思路,并不总是带来可持续的结果,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反而会加剧环境危机。杰文斯悖论揭示,英国煤炭行业效率提高,反而带来煤炭消费的提高。这种反直观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孤例,而是源于发展背后的深层逻辑,即所谓发展的悖论。[2]

那么,这背后的原因何在?虽然绿色技术和效率提高会降低单位产品的环境强度,但技术进步的驱动力,却是为了获得更大利润。因此,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力量,往往会驱动生产和消费总量不断扩张,而总量扩张将加剧环境污染的效果,最终会超过环境强度降低改善环境的效果。

因此,在传统工业文明的框架下,技术进步并不足以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所谓的绿色工业文明也无法实现。只有改变生产和消费的内容,让增长内容很大程度上同生态环境破坏脱钩,才能避免经济扩张导致的环境不可持续。这就必须在生态文明这一更大的框架下进行转型,将传统工业文明纳入生态文明范畴,才有可能形成所谓绿色工业文明,使其成为生态文明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如此短时间取得了世界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现代化成就。但是,为什么中国不是继续这种现代化轨迹,而是提出要彻底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第一,中国现代化过程遇到了其他国家同样遇到的不可持续

的世界性难题,不得不转变。两个世界性难题:一是基于传统工业化模式的现代化模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不可持续问题,包括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危机;二是“现代社会病”,包括福祉、社会问题,以及环境破坏和现代生活方式引起的大量健康问题。尤其是,中国快速工业化几乎在同一代人身上发生,他们对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好处和弊端均有切身体会,这就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更多经验和思考。

第二,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文化底蕴,为中国提出新发展理念和新的现代化概念提供了足够的养分。中国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不是简单地学习西方经验和市场经济的结果。世界上几乎所有后发国家都在寻求现代化,但只有中国这样的少数国家能够成功。这背后,有中国无形的文化因素在起作用,而这些无形因素在标准经济学中往往被忽略。文化因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发展理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对经济绩效产生关键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亦代表中华文化的复兴。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560页。

[2]张永生:《生态文明不等于绿色工业文明》,载潘家华等主编:《美丽中国:新中国70年70人论生态文明》,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19年版,第472—4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