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理念革命带来行动的重大转变

(二)发展理念革命带来行动的重大转变

认识论转变带来的最显著政策变化,就是政府不再像过去那样顾虑加大环境保护会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目标从强度控制部分地回归到总量控制目标。之前为了发展,政府更多地强调控制环境强度目标。正是有了新的发展理念,中国政府走出了过去对环境保护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顾虑,进而采取了大胆的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以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低碳发展为例。最初中国的减排行动,很大程度缘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压力;现在,中国的绿色发展更多的是基于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因为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可行,而新的绿色发展机遇已被认识,且正在大量出现。[1][2]

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宣布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在“十一五”“十二五”时期,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分别设定为下降20%、17%。在2015年中国向联合国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承诺中,2030年碳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进一步下降60%—65%。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承诺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也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战略机遇。

自“十二五”规划开始,中国实行了能源消耗总量控制目标,以控制碳排放。同时,由于煤炭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在国务院制定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采取前所未有的措施削减煤炭消费总量。在一些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煤炭消费必须绝对下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特别要指出,中国环境总量控制目标的回归,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污染物控制总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绝对下降的概念。发达国家是在传统工业化达到排放峰值后(通过全球产业转移)实现绝对量下降,而中国虽然也有发展水平提高到新阶段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发展理念的转变,不再担心严格治理污染会影响发展。

中国严厉的环保行动,并没有像一些人担心的那样影响经济发展。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同时,经济也迈上一个大台阶。


[1]世界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第44—51页。

[2]“中国绿色转型2020-2050”课题组:《绿色发展新时代——中国绿色转型2050》,来源于http://www.cciced.net/zcyj/yjbg/zcyjbg/2017/201801/P02018012435932030178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