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定义中国式现代化

(一)生态文明定义中国式现代化

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是其前提。从不可持续的传统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同样需要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意味着:一是视野的扩大,即从传统工业文明狭隘的经济视野,转变到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宏大视野。二是发展观或价值观的转变。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福祉,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基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模式,往往导致增长与福祉相背离。一旦用新的现代化坐标系来衡量,则传统的成本、收益、最优化等概念就会发生很大变化,由此带来供给内容的转变。这种转变类似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会带来发展范式的深刻转变。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五个基本特征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其他四个基本特征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由于基于传统工业化模式的现代化模式过于依赖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这种模式只能让全球少数人口过上丰裕的物质生活。目前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数约11亿,而中国的人口则超过14亿。显然,只有绿色发展方式,才有可能使人口规模巨大的经济体或全球人口实现现代化。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传统的现代化模式只能让少数人过上富裕的生活,由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再依赖于高物质资源投入、碳排放,就有望实现全体人民乃至全球共享繁荣。与此同时,在新的现代化概念下,“富裕”的内涵也发生相应改变。比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传统现代化模式以物质财富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为中心,经济增长基于物质消费主义,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则在强调适度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其中,精神需求就是发展的重要内容。精神需求既包括可以转化为GDP的市场化服务,也包括非市场化的服务。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由于发展模式转型后,环境与发展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国与国之间为争夺有形资源而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大幅降低,这就为和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中国现有的经济体系、空间格局及基础设施,很大程度也是传统工业时代的产物,需要在数字时代根据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进行重新塑造。传统工业化模式以物质财富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费为中心,发展被视为农业经济体如何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与此同时,农业也按照工业化大生产的逻辑被改造,由此形成传统工业时代的经济体系和空间格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全面而深刻地重塑中国的经济体系和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