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原则时指出,“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那么,如何理解“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第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标准的经济分析中,“美好生活”用消费者效用函数来刻画,消费的商品数量越多,效用就越高。虽然在理论上,这其中的“商品”也包括各种无形产品,但由于无形产品在数学上比较难处理,故通常经济学标准效用函数中更多的就只是处理物质商品,即所谓私人产品。同时,生态环境等非市场化的因素,也并未包括在标准的消费者效用函数中。因此,标准经济学的效用函数,往往难以准确刻画人们的福祉以及经济活动背后的动机,很多时候其理论预见也就同事实不符。
第二,生态环境不仅是福祉的重要内容,还具有普惠性。所谓普惠性,在经济学上同非竞争性的概念有关。也就是说,生态环境同普通商品不同,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容量下,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很多人同时共享,增加人数并不影响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享受。并且,很多时候,好的环境都是免费物品。比如,一个社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则所有人都可以受益。不像物质商品,比如10个苹果,一些人如果多消费,则其他人就不得不少消费。
第三,改善生态环境的回报其实非常高。正是由于生态环境具有普惠性,其投资回报实际上较常规投资更高。这种投资,一方面可以催生很多市场化的新兴经济活动,从而带来高市场回报,另一方面则以非市场回报的形式出现。如果单纯以市场回报为标准来衡量,则这种回报可能不一定高,但如果以民众福祉来衡量,则这种回报就非常高。这就同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密切相关。只有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才能真正理解并追求生态环境的价值。
[1]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