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75.你以非同寻常的放任——毋宁说疯狂——攻击使徒最基本的教义:“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158]你徒劳地提出一种新的、歪曲的、相反的解释,声称“他用这些话是要我们明白那一者,‘在他里面’(或者‘在它里面’)众人都犯了罪,就好比他说:‘因此众人都犯了罪,如经上所说,“少年人用什么修正他的行为呢?”[159]’”根据你的推理,我们不可主张众人因在一人里的出身犯了罪,可以说共同的,大众一体的罪,而要说,众人因第一人的罪行而犯了各自的罪,也就是说,因为他们仿效他,而不是从他出生,所以犯了罪。“在他里面”(或“在它里面”)、“因此”并不总是包含同样的解释。一个人因他给自己定为目标的某物而犯罪,结果是他犯了罪,原因是导致他犯罪的那个事物。以下这样的说法是完全不合理的:这个人犯了杀人罪是因为亚当吃了乐园里的禁果——事实上,他抢劫杀人时根本没有想到亚当,而是因为他想要从受害者手中夺走金子。每个人的罪都有原因,因为这个原因才犯这种罪,即使没有人想到第一人做了什么,不论是就其本身来说,还是就其作为一个范例来说。该隐犯罪的原因不是亚当的罪行,尽管该隐知道他的祖先亚当。该隐杀了自己兄弟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那不是因为亚当所行的事,而是因为他嫉妒兄弟的好处。
76.你引用的证据不能支持你的理论。“少年人用什么修正他的行为”完全可以理解为“因为什么”他完成这种修正——如后面的话所表明的:“是要遵行你的话。”使他修正自己行为的原因是他想着上帝的话,按应该想它们的方式,在想它们的时候,就遵行它们,在遵行时就行为正当。因此,他遵行上帝的话正是他修正自己行为的原因。最有福的司提反说:“摩西听见这话就逃走了。”[160]这话可以恰当地理解为“因为这话”。他听到这话,感到害怕,他想着这话,于是就逃走了;这话正是他逃走的原因。无论如何这些话都不是指某种仿效,即一个人仿效另一人而完全没有想到那人。因此,不能说某人犯罪的原因是另一人的罪行,因为罪人既没有以出身的方式存在于另一人里面,他也没有在自己犯罪时对另一人有任何想法。
77.你说:“如果保罗是在谈论罪的传染,那么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罪传给了众人,因为众人都是由夫妻的快乐生育出来的;他还应该补充说,它传给众人,因为他们都出于第一人败坏的肉体。”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你,同样,如果使徒谈论的是罪的仿效,那更恰当的说法是,罪传给了众人,因为最先已经有了亚当的例子;他还应补充说,它传给众人,因为众人都因仿效那一人而犯了罪。这样说来,如果使徒是为得到你或我的赞同而谈论,那他应当以这两种方法之一说话。然而,他没有按任何一种方式说话,那你是否要我们相信他的话既不是指大公教徒所教导的原罪,也不是说佩拉纠主义所教导的经仿效的罪?我不这么认为。有些说法,无论从正面还是反面,都可以提出同样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要抛弃这样的说法,不要争辩,想一想使徒说的话,注意他说这话时心里所想的,你会发现,从一人,上帝的忿怒临到人类,也一人,那些白白地脱离整个人类的定罪的人与上帝和好。前者是第一亚当,用土造的;后者是第二亚当,从一个妇人生的。然而,在前者,肉身是借着道造的;而后者,道亲自成了肉身,好叫我们借他的死得永生;然而我们抛弃他,所以我们死了。使徒说:“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现在我们既靠着他的血称义,就更要借着他免去上帝的忿怒。”[161]
78.关于这忿怒,他说:我们“本为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162]。关于这忿怒,耶利米说:“愿我生的那日受咒诅!”[163]关于这忿怒,圣约伯说:“愿我的那日……灭没。”[164]关于这忿怒,该约伯还说:“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这样的人你岂睁眼看他吗?又带他来与你一同受审吗?谁能使那从不洁的种子出生的人成为洁净的呢?一个也不能,就算他在地上只活了一天。”[165]关于这忿怒,《便西拉智训》说:“整个肉身渐渐变老,就像衣服渐渐变旧;因为这世界的约总将失效”;又说,“罪的源头在于妇人,我们众人因她都死了”;还有,“劳苦是为众人设立的,重轭压在亚当子孙身上,从他们脱离母腹之日,一直到他们葬入众人之母的日子为止”[166]。关于这忿怒,《传道书》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167]关于这忿怒,使徒说:“被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168]关于这忿怒,有诗篇叹道:“看哪,你使我的日子屈指可数,我的实体在你面前如同无有。各人纵然活着,万物全然虚空。”[169]关于这忿怒,另一诗篇也叹道:“他们的年岁不算什么。早晨他们如生长的草发芽,晚上割下枯干。我们因你的怒气而消失,因你的忿怒而惊惶。你将我们的罪孽摁在你面前,将我们的生命摆在你面光之中。我们所有的日子都过去了,在你的忿怒中我们已经消失;我们的年岁可视为蜘蛛无异。”[170]
79.若不是借着中保与上帝和好,没有人能脱离上帝的忿怒,因此中保自己说:“不信子的人不得见永生,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171]他没有说上帝的震怒将到来,而是说“常在他身上”。因此,不论成人,通过他们自己的心灵和声音,还是婴孩,通过别人的心和声,都认信,以便借着上帝儿子的死得以与上帝和好,免得上帝的震怒常在他们身上,因为他们被损坏的源头使他们成为有罪的。使徒说:“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现在我们既靠着他的血称义,就更要借着他免去上帝的忿怒。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借着上帝儿子的死,得与上帝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不但如此,我们既借着我主耶稣基督得与上帝和好,也就借着他以上帝为乐。这就如同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使徒的目的非常明显。通过各种方式不让婴儿与上帝和好——这和好是借着上帝儿子的死成就的,上帝儿子自己没有罪,但亲自入了世界——从而让上帝的震怒因那使罪入了世界的人常在他们身上。当你读到“原来审判是由一人而定罪,恩赐乃是由许多过犯而称义”[172]这样的经文,你的仿效论在哪里?为什么恩典由许多过犯而称义?不就是因为除了源头的罪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罪,恩典一次性把它们全都毁灭?否则,由于许多人因仿效一人而犯的罪,就会有定罪审判,正如由许多罪而来的称义,这些罪得到赦免之后,他们又开始呼吸恩典之气。但是那一罪凭其自身就足以受到审判,而恩典不满足于只毁灭那一罪,还要毁灭所有其他罪,赦免众罪,以便成就称义。因此经上说:“审判是由一人而定罪,恩赐乃是由许多过犯而称义。”因为正如婴孩没有效仿基督,因为他们不可能效仿,但仍然可以领受他属灵的恩典,同样,他们完全没有效仿第一人,但仍然从他属肉的出生传染了罪。如果你认为他们对第一人的罪来说是外人,因为他们没有按自己的意志效仿他,那么同样的推理你也使他们远离基督的公义,因为他们也没有出于自己的意志效仿基督。
80.由于你不愿意把他后来说的“许多”理解为他开始说的“众人”,所以你声称他说“许多”是为了不让我们认为他的意思是指“众人”。你也可以这样对待亚伯拉罕的后裔,尽管上帝把万国应许给他[173],但你可以说并非万国都应许给了他,因为我们在另一段经文里读到:“我已立你作多国的父。”[174]健全的思考表明,圣经这样说是因为有时“众、全、万”可能并不是指“多”,比如我们说全部福音书,其实它们只有四篇;有时“多”也可以并不指“众、全”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许多人相信基督,但并非指众人或所有人都相信。使徒说:“人不都是有信心。”[175]在“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和“我已立你作多国的父”这些话里,非常清楚,万国就是指多国,多国也就是指万国。同样,当经上说罪因一人临到众人,后面又说,因一人不顺服,许多人被定为罪人,这里的许多人也就是众人。同样,当经上说:“因一次的义行,众人也就被称义得生命,”又说,“因一人的顺从,众人也成为义了”[176]。没有人被排除在外。我们必须明白,那些被称为许多的人就是众人——不是因为所有人都在基督里称义了,而是因为凡是称义的除了在基督里称义,没有别的方式可以称义。我们也可以说,众人从一扇门进入某幢房子,不是因为所有人进了那个房子,而是因为除了从那扇门进入之外,没有别的地方可进。那么,众人都因亚当致死,众人都借基督得生,也是同样的意思。“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177]也就是说,从人类的最初源头,若不是通过亚当,没有人会死,凡是通过亚当的,谁也不可能有别的,只能死;若不是通过基督,谁也不能得生,而凡是通过基督的,不可能得别的,必然得生。
81.你以可怕的刚愎任性攻击基督宗教,让我们认为因亚当被定罪,或者因基督得救赎的,不是众人,而是多人。如果有些人不需要基督就得救了,那么有些人也可以不需要基督得以称义;这样,基督死就是徒劳的。因为必然还有另外的通道,如你所希望的,在本性中,在自由选择中,在律法中,自然的或成文的,心怀这样希望的人通过这些途径得救,成为义的。除了不义者,谁会阻碍上帝义的形象进入上帝的国?或许你会说这比通过基督更容易实现。你不也可以这样说律法吗——可以通过律法得义,而且比通过基督得义更容易?然而使徒说:“义若是藉着律法得的,基督就是徒然死了。”[178]因此,除了上帝与人之间的一位中保,就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179],天下人间,没有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的。[180]因此经上说“在基督里众人都要复活”,因为上帝为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叫他从死里复活。[181]你宣称本性是无罪的,自由意志和律法,不论是自然法还是从摩西而来的成文法,是有大能的,你的教条想要使人相信,对基督诚然有一定的需要,但并非必须进入基督才能得永恒拯救,只是因为,它说,通过他死和复活的圣礼得救的道路比较宽敞(如果你承认),不是因为不可能有另外的道路。因而,想想基督徒该多么憎恨你,即使我们沉默不语,也断然拒斥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