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5章

在考察了真理与善的观念,并根据公义的形式的观念为我们如何能凭相信我们所不知之物而爱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答案之后,作者继续考察爱或仁爱(charity)本身的观念;他表明了爱上帝与爱邻人这两大孪生诫命的相互一致性或相关性;获得了仁爱、真理、善与公义形式的等同;最后勾勒出一个在爱中或在仁爱中的三位一体,从而开辟了一条进路,通过他在本书中演示的这些观念来理解神圣三位一体;照他的结语,它们提供了编织在人身上的三位一体形象的织品的经线。

10.在我们忙于思索的关于三位一体、关于认识上帝的这一问题中,我们真正不得不看的惟一的东西,乃是真爱为何;实际上就是爱为何。惟有真爱才配称为爱,否则便是贪爱了;所以贪婪的人被不恰当地说成爱,而爱的人则被不恰当地说成贪妄欲。真爱就是我们应该依靠真理公义地生活,要对人有爱、希望他们公义地生活,我们就应当轻视一切尘世之物。这样的话,我们甚至随时准备为弟兄的善而死,如主耶稣基督以身作则教导我们的那样。尽管“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可归结为两大诫命(太22:40),爱上帝和爱邻人,《圣经》仍常常不失恰当地将之合并为一。有时只讲爱上帝,如“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8:28);以及,“若有人爱神,这人乃是神所知道的”(林前8:3);以及“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罗5:5);还有许多别的例子,因为,如果一个人爱上帝,就会做上帝命他做的,并爱到这么做的程度;结果就是他也爱他的邻人,因为上帝已命他如此。有时《圣经》则只提爱邻人,像“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6:2);以及“全律法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加5:14);以及福音书所说的:“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7:12)。我们可在圣书中发现,许多地方似乎只要求我们爱邻人以成圣,而把爱上帝悄悄地略过去了,尽管律法和先知有赖于两大诫命。但这只是因为若一个人爱他的邻人,他也就会首先爱爱本身。但“神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约壹4:16)。所以他首先爱上帝。

11.所以,那些通过统治世界或部分世界的权力来寻求上帝的人,实际上被从上帝那里除去了,并被抛在漫长的歧路上,这不是指空间距离,而是指价值分歧;他们一心外求,抛弃本身的内在性,而正是在这里上帝更加内在地临在。即使假设他们能听到,或以什么方法让其思想达至天上的某一神圣力量,他们也只是想求上帝全能的行为,正是这行为使他们人性的软弱惊奇;他们不会想要仿效他的虔诚(正是有了它其余的神圣的东西才可获得)。他们毋宁是骄傲于能做天使所做的,而不愿虔敬如天使那样。因为真正神圣的存在不会以自己的权柄为乐,而愿以那给了他权力做适于他做的事的权柄为乐;他也知道只有凭虔诚负责的意志,而非他自己的意志,才能更有效地依靠全能者,才能行出奇事来震慑住那些行不了的人。因此,尽管主耶稣基督本人做了这样的奇事,但却希望大大地开那些为这类非凡尘世行为惊愕出神的人的眼,让他们皈依永恒的和更内在的现实;所以他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你们当负我的轭”——他不接着说“学我的样式,因为我使死了四天的人复活”,而是说“学我的样式,因为我心里柔和谦卑”(太11:29)。如地般就下的谦卑比膨胀的傲慢强大和安全。所以他接着说,“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太11:29)。因为“爱是不自夸”(林前13:4),“神就是爱”(约壹4:8),以及“信实于爱的人将与他一道安息”(智3:9),呼唤人们离弃外在的喧声,走进无声的喜乐。你就在那里,“神就是爱”。既然若我们想与他在一起,他便与我们在一起,为何我们还要四面追逐,上天下地地去寻找他呢?

12.人不要说“我不知去爱什么”。让他爱他的兄弟,并爱爱;毕竟,比起他所爱的兄弟来,他更知道他所爱的爱。上帝比他的兄弟更为他所知,之所以更为所知,是因为更显明,更内在于他,更确定。拥抱爱吧,它是上帝,并用爱来拥抱上帝。这是用一根圣洁的带子把上帝所有的天使和仆人联结起来的爱,并且把我们和他们也联合起来,并把我添到它那里。我的骄傲的毒瘤治得越好,我们的爱就越充满。如果一个人充满了爱,他充满的除了是上帝,还会是什么呢?

有人也许会反对说:“是的,我能看到仁爱,且尽我所能用心灵领会它,我也相信经上说的‘神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约壹4:16)。但是当我看到了它时,我并没有在它里面看到任何三位一体。”但若你看到了仁爱,你就的确可以看到一个三位一体的!我要提醒你几件事,尽我所能地帮助你认识到你已看到它了;只让仁爱本身呈现吧,让它把我们移往某种善物之处。因为我们在爱仁爱时,我们也爱它之爱某物,恰恰因为它确实爱某物。那么,那使得仁爱本身之被爱成为可能的仁爱,所爱的又是什么呢?如果它什么都不爱,它就不是仁爱了;但如果它爱它自己,它就必须爱某物以爱作为仁爱的自己了。正如一个词既指某物亦指自己,但并不指作为一个词的自己,除非指它自己正指某物;同样,仁爱也肯定爱自己,但除非它爱正爱某物的自己,它是不会把自己当作仁爱来爱的。所以,除了我们以仁爱来爱的东西之外,仁爱的爱还能是什么呢?而这,从离我们最近的人说,就是我们的兄弟。[1]

让我们来看看使徒约翰有多重视兄弟之爱:“爱弟兄的,”他说,“就是住在光明中,在他并没有绊跌的缘由”(约壹2:10)。显然,他认为完善的公义在于爱兄弟,因为一个没有绊跌的缘由的人显然是完善的。然而,他似乎悄悄地把上帝略过去了。除非他希望上帝也被看成处于兄弟之爱中,他是不会这么做的。在同一封信稍后处他说了,“亲爱的弟兄啊,我们应该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神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认识神”(约壹4:7)。这段经文清楚而充分地显示了这种兄弟之爱——当然是我们彼此相爱的兄弟之爱——是如何在最高的权威上被宣称为不仅来自上帝,还就是上帝本身的。所以,当我们出自爱地爱我们的弟兄;我们也就是出自上帝地爱我们的弟兄;我们不特别地爱我们用来爱我们的弟兄的爱,是不可能的。我们推论出,这两大诫命彼此若无对方便不可存:由于神就是爱,爱爱的人当然也就爱上帝;而爱弟兄的人必定爱爱。这就是他为何稍后又说,“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约壹4:20);他看不见上帝是因为他不爱弟兄。[2]你知道,不爱弟兄的便不在爱之中,不在爱之中的便不在上帝之中,因为“神就是爱”(约壹4:8)。相应地,不在上帝之中的便不在光之中,因为“神就是光,在他毫无黑暗”(约壹1:5)。一个不在光中的人看不到光,即看不到神,因他处在黑暗之中,这令人惊奇吗?他用寻常人类的视觉看见他的弟兄,上帝则不能被如此看见。但若他用属灵的仁爱爱他用人类视觉看到的弟兄,他就能用内在的视觉看见上帝,后者即仁爱本身,是能被内在的视觉看到的。所以,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的人,怎能爱上帝,爱他看不见的上帝呢?因为上帝是爱,而他由于不爱他的弟兄,也就缺乏爱,也就看不见上帝。现在我们不必为该爱弟兄多少该爱上帝多少这个问题着急了。爱弟兄如爱自己;而爱自己越多,也就爱上帝越多。凭着同样的仁爱,我们爱上帝和邻人;由于上帝的缘故爱上帝,同样也由于上帝的缘故爱我们自己和邻人。

13.我想知道,当我们听到和读到如下经文时,为什么我们心中会激动不已:“看哪,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我们凡事都不叫人有妨碍,免得这职分被人毁谤,反倒在各样的事上表明自己是神的用人,就如在许多的忍耐、患难、穷乏、困苦、鞭打、监禁、扰乱、勤劳、警醒、不食、廉洁、知识、恒忍、恩慈、圣灵的感化、无伪的爱心、真实的道理、神的大能;仁义的兵器在左在右。荣耀、羞辱、恶名、美名似乎是诱惑人的,却是诚实的;似乎不为人所知,却是人所共知的;似乎要死,却是活着的;似乎受责罚,却是不至丧命的;似乎忧愁,却是常常快乐的;似乎贫穷,却是叫许多人富足的;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林后6:2-10)。当我们读到这段时,使我们对使徒保罗的爱如火燃烧的,若非我们相信他就是这样生活的,还是什么呢?但我们并非相信或从别人那里听说这位上帝的臣仆是如此生活的,我们是在自己之内看到的,或不如说是在我们之上的真理本身之中看到的。所以正是从我们所看到的东西那里,我们才爱我们相信那样生活的人;我们除非先爱这永远持存、永不改变的形式,是不会仅仅因为坚信他活着时的生活与此形式和谐一致就爱他的。

虽然我不知道这一形式是怎么样的,却被信与望鼓动,去爱这形式。这里“信”是指相信有人曾那样生活,“望”是指我们自己有望那样生活,尽管我们是人,看到有人曾那样生活过,我们也热心地向往如此生活,并为此自信地祷告。于是,一方面对这一形式的爱使得我们爱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对他们生活的相信使得我们更爱这一形式;结果就是,我们对上帝的爱烧得越旺,就越确定和安详地看到他,因为正是在上帝里面,我们观察到这不变的公义形式,我们判定一个人应照之生活的公义形式。所以,信大大地有助于认识上帝和爱上帝,这不是说没有它我们就好像全然无知或全然不爱似的,而是说有了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上帝,更坚定地爱上帝。

14.那么,除了爱善,《圣经》所如此赞美和宣扬的这爱或仁爱还能是什么呢?爱意味着正在爱的某人和藉着爱而被爱的某物。这里你可看到三样东西:爱者、被爱者、爱。爱除了是一种生活,把两个东西即爱者与被爱者匹配在一起,或试图配在一起的生活之外,还能是什么呢?即便最外在的、肉体化的爱也是如此。但为了畅饮更纯净更清澈的东西,让我们跨过肉体,迈向精神吧!在朋友那里,精神爱着的,除了是精神,还能是什么呢?所以这里也有三样东西:爱者、被爱者、爱。[3]

我们仍可升高,尽我们所能地在更高层面上探究这些事情。但此刻让我们稍做歇息,这么做不是因为已找到了所寻之物,而是已找到了探寻某物的地方。东西仍未找到,但我们已发现了可在何处找。我们所说的已足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框架结构,在其上可以编织出待说之物。

[1]奥古斯丁的论证在这里出现了一些混乱。——英译注

[2]奥古斯丁在这里把经文理解成了“不爱弟兄的,便不能看见神,所以便不能爱神”。——英编者注

[3]这也是奥古斯丁的一个有名的三一类比,它对后世“社会三一论”有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