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作者接着指出心智形象与上帝中的第二个永恒生发,即圣灵出于父与子的不相似性;但实际上他忘了他的意图,只在本章结尾时才回到这上面来;他几乎都不谈形象或此形象的第三因素意志或爱,倒是长篇大论地讨论我们给予圣灵的名称的适切性。
27.就我们藉着这谜镜所能看见的,关于父与子我们已谈得够多了。现在须在上帝恩允我们的范围内尽量地讨论圣灵。根据《圣经》,这圣灵既非单是父的,亦非单是子的,而是他们二者的圣灵,从而暗示着父与子得以彼此相爱的共同的仁爱。为使我们奋力向前,神的话敦促我们勤勉地探求不是那么显著,而是须在晦涩中探研且自晦涩中拖扯出来之物。所以《圣经》不说“圣灵是仁爱”;假如它这么说了,问题的主要部分便会烟消云散了。它说的是“上帝是仁爱”(约壹4:8-16);[1]故而其意义成了晦涩不明的,需要弄明白到底指圣父是仁爱,还是圣子或圣灵是仁爱,还是惟有三位一体神是仁爱。我们也不准备说,上帝不仅因为仁爱乃是配称上帝之名的实体才被称为仁爱,而只是因为它是上帝的恩赐才被称为仁爱的,正如经上对神所说,“你是我的忍耐(patience)”(诗71:5)。[2]这么说当然不是因为我们的忍耐是神的实体,而是因为它来自神;正如别处所说,“因我的忍耐是自他而来”(诗62:5)。[3]《圣经》的说话方式实很容易反驳这样的一种解释。“你是我的忍耐”说话方式跟“主我的盼望”(诗71:5)及“我的神我的仁慈”(诗59:17)等等一样。但在这个例子里它不说“主我的仁爱”,或“你是我的仁爱”,或“上帝我的仁爱”,而是说“神是仁爱”,正如它说“神是灵”(约4:24)。谁看不到这一点,谁就该求神给他理解力,而不是让我来解释;我不能说得再明白了。
28.所以“神是仁爱”。问题在于这说的是父还是子,是圣灵还是三位一体,因这三位一体不是三神而是一神。我在本卷第12节已经证明,我们不能从我们已在心灵三位一体中指明的那三样东西中省去三位一体上帝本身,以致父被看作所有三者的记忆,子被看作所有三者的理解力,圣灵被看作所有三者的仁爱;仿佛父不自己理解或爱而是子为他理解圣灵为他爱,他只为自己和他们记忆似的;仿佛子自己既不记忆亦不爱,而是父为他记忆圣灵为他爱,他只为自己和他们理解似的;仿佛圣灵自己既不记忆亦不理解,而是父为他记忆子为他理解,他只为自己和他们爱似的。不,不是这样,真相是,他们所有和每一位都在其本性中有所有这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在他们里面也不彼此相异,像在我们这里记忆是一事,理解力是一事,爱或仁爱又是另一事似的;而只是一事,诸般价值尽在此一事中,像智慧那样;且在每一本性中是如此地被拥有,以致拥有者即被拥有者,为一不变且纯一的实体。若此一切俱已明了,且已显明为真,则我不解为何父、子、灵不应都称仁爱,一起成一个仁爱,正如父、子、灵都称智慧,一起却非三个智慧而是一个智慧。同样,父是神,子是神,圣灵是神,他们一起却是一个神。
29.然而,在这三位一体中,惟有子才被称作神的圣言,惟有圣灵才被称作神的恩赐,惟有父才被称作生了圣言的、主要地发了圣灵的。我加上了“主要地”,因为我们发现圣灵也发自子。但这也是由父给予子的——不是好像圣言存在但还未拥有圣灵,而是父通过生出他的独生之言而给予。他是如此地生他,以致他们共同的恩赐也会从圣灵发出,圣灵是他们二者的圣灵。不可分离的三位一体内的这一区分须勤勉探讨,不可贸然对待。正是这使得神的圣言亦可分别称为神的智慧,即便圣父圣灵亦是智慧。若三位都可分别称为仁爱,谁比圣灵更为恰当?即是说,尽管在那至上单一的本性中,实体与仁爱本非二事,实体即仁爱,仁爱即实体,不管在父在子或在圣灵中均如此,圣灵却可分别地被称为仁爱。
30.《圣经》旧约各书有时亦以同样方式指称律法之名。当使徒引用先知以赛亚的见证“藉异邦人的嘴唇和外邦人的舌头对这百姓说话”(赛28:11)时,在前面加了一句,“律法上记着”(林前14:21)。主自己也说过,“他们的律法上写道,他们无故地恨我”(约15:25),尽管我们发现这是《诗篇》中写的。但有时律法只指摩西律法,比如“到约翰为止的律法和众先知”(太11:13),以及“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太22:40)。这里被分别称说的显然是西奈律法,而《诗篇》则被包括在先知书名下;在另一处救主自己则说,“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的,凡指着我的话,都必须应验”(路24:44),这里相反地《诗篇》与先知书并列。所以“律法”可一般地用,包括《诗篇》与先知书,也可分别地用,特指摩西律法。“先知书”也可用作包括了《诗篇》的共名,也可分别地用,把《诗篇》排除在外。我们还可举出许多例子来显示,许多事物的名称既可一般地用,也可分别地用于个别之物——但我们不必太纠缠于如此明显之事。我说这些只是为了免得有人认为既然父、子、灵都可称为仁爱,单称圣灵为仁爱便不适当。
31.正如圣父圣灵在一般意义上亦是智慧,但我们可分别称圣言为智慧一样,尽管圣父圣子在一般意义上是仁爱,我们也可分别称圣灵为仁爱。神的圣言即神的独生子透过使徒之口被公开称为智慧,“神的能力和神的智慧”(林前1:24)。若我们细心检审使徒约翰的字句,便可找到圣灵被称为仁爱之处。在说“亲爱的弟兄啊,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神来的”之后,他又接着说,“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认识神。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爱就是神”[4](约壹4:7)。他显然是把由神而来的爱称作神了;所以爱便是来自神的神了。但除了圣子生自圣父外,圣灵也出自圣父,问题自然就是,“爱就是神”到底说的是哪个呢?惟有父是神,这是指他不是从神来的,所以,因出自神而乃是神的那爱,便要么是圣子,要么是圣灵。在随后的几行里,他说不是我们爱神,而是“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约壹4:10),接着他敦促我们彼此相爱,这样神就住在我们里面了,因为他已经称爱为神,现在想说得更明白些,“神将他的灵赐给我们,从此就知道我们是住在他里面,他也住在我们里面”(约壹4:13)。所以使我们住在神里面、神住在我们里面的是圣灵。这正是爱之所为。这样他便是神的恩赐,便是爱。在重复了一遍“爱就是神”之后,他马上又说,“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里面”(约壹4:16),关于这他在上面早已说了,“神将他的灵赐给我们,从此就知道我们是住在他里面,他也住在我们里面”。那么,“爱就是神”指的当是圣灵了。所以,是那出自上帝的圣灵,点燃了人心中爱神爱邻的爱火,这圣灵本身就是爱。人没有能力爱上帝,除非这爱自上帝来。这便是他随后加上“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壹4:19)的原因。使徒保罗也说,“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罗5:5)。
32.没有什么是比神的这一恩赐更好的了。独有他把永生之子与永灭之子区别开来。人藉着圣灵还被赋予了别的才干,但没有仁爱,这些才干便毫无用处。所以,除非有圣灵被赐给某人,使他成为爱神爱人者,否则他是不能从左手边换到右手边的。为什么圣灵被特别地称作恩赐?因为一个人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便如鸣的锣、响的钹一般;他即使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他能够移山,却没有爱,他就仍算不得什么。他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他无益(林前13:1-3)。这样看来,圣灵是多么大的善啊,若没有圣灵,这样大的作为都不能使人永生!但若一个人有这爱或仁爱(它们是一事二名),即便他由于天分不够或忙于养家糊口而不能说方言、预言,不知道各样的奥秘、知识,不能将所有的周济穷人,这爱也带他进天国;是的,甚至信也只有有了爱才有用处。信当然可能脱离爱而存在,但那样便毫无益处。这便是为何使徒保罗也说“在基督耶稣里,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加5:6);如此他便把这信心与魔鬼也有的那种信仰区分了开来,因魔鬼也相信并发抖,所以这由神而来的,本身即神的爱乃是圣灵;藉着他神的仁爱被浇灌在我们心中,藉着这仁爱整个三位一体住在我们里面。这便是圣灵最适于称作神的恩赐的原因了。这恩赐被分别地理解成带我们到神那儿的仁爱,没有它别的恩赐是不能带我们到神那儿的。
33.我们还要证明在《圣经》里圣灵被称作神的恩赐吗?若如此,我们可在《约翰福音》里找到主基督所说的,“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约7:37)。这也是为何使徒保罗说我们都“饮于一位圣灵”(林前12:13)。我们的问题是,这圣灵之水是否被叫作神的恩赐。正如我们发现此水即圣灵,在同一部福音书里也发现此水被子称作神的恩赐。主在井边对撒玛利亚妇人说,“请你给我水喝”,她回答说犹太人不与撒玛利亚人来往,“耶稣回答说,你若知道神的恩赐,和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给了你活水。妇人说,先生,没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从哪里得活水呢?……耶稣回答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永生”(约4:7-14)。因为活水是圣灵,圣灵无疑便是神的恩赐了,主是这样说的,“你若知道神的恩赐,和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给了你活水。”在另一处他又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约7:38);这正如这里的“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涌,直涌到永生”。
34.使徒保罗也说,“我们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为显示基督的恩赐即圣灵,他又说,“所以经上说,他升上高天的时候,掳掠了仇敌,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弗4:7-8)。众所周知,主耶稣死后复活升天,将圣灵赐给人;被圣灵充满的信徒开始讲万邦的方言。不要担心他只说了“各样的恩赐”[复数],而不说“恩赐”[单数]。这段话引自《诗篇》,诗中如是说,“你已经升上高天掳掠仇敌;你在人间受了恩赐[复数]”(诗68:18)。大多数版本都是这样的,尤其希腊语的,我们的译自希伯来文的版本也是如此。使徒像先知一样说“诸恩赐”[复数]而不说“恩赐”[单数];但在先知说“你在人间受了恩赐”处,使徒只说“他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以使我们可从两处说法里得到最充分的意义(sensus plenior),一为先知所说,一为使徒所讲,二者背后都有上帝之话的权柄。这样,他赏了人,又从人间受了恩赐,两种情况都是真的。他作为肢体的头赏了人,又在人他的肢体中接受,因这肢体他曾从天上喊,“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徒9:4)关于他们,他还说过,“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40)。所以这恩赐基督既从天上给,又在地上受。但先知与使徒二者都说“恩赐”[复数],因为对基督的所有肢体来说,藉着圣灵这个恩赐[单数],适于各人的诸多恩赐[复数]在人中间得以分赏。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全部恩赐,而是有些人有这些,另一些人有那些,尽管人人都有那赏了他们许多恩赐的恩赐即圣灵。在别处他提过许多恩赐,说,“这一切都是这位圣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林前12:11)。同样的话在《希伯来书》也有,“神又按自己的旨意,用神迹奇事和百般的异能,并圣灵的恩赐,同他们作见证”(来2:4)。在说了“他升上高天的时候,掳掠了仇敌,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之后,他又接着说,“既说升上,岂不是先降在地下吗?那降下的,就是远升诸天之上要充满万有的。他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弗4:8-11)。这里你可看到他为何谈恩赐。正如他在别处所说,“岂都是使徒吗?岂都是先知吗?……”(林前12:29),这里他也加上“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弗4:12)。这居所恰如《诗篇》所言是在掳掠之后建立起来的,因为基督的身体建立在那些曾为魔鬼所囚、又被解救回来的人上面,这居所叫作教会。他征服魔鬼,解救囚徒。为制止魔鬼把那些将成为神圣元首肢体的人与他自己一道带到永罚之下,基督首先用公义之带,再用权能之绳将他捆绑起来。所以正是被称作掳掠性的恶魔为基督所掳掠,后者升上高天,予恩赐于人,又从他们那里接受礼物。
35.《使徒行传》记载了彼得所说的,他在那些心受了感动的人问他“我们当怎样行”时,回答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徒2:37-38)。在同一卷书里,我们还看到行邪术的西门想给使徒钱以收买按手时赐圣灵的权柄。彼得回答他说,“你的银子和你一同灭亡吧!因你想神的恩赐是可以用钱买的”(徒8:20)。这卷书还有一处讲到彼得对哥尼流及其亲友传讲福音,经上记载说,“彼得还说这话的时候,圣灵降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那些奉割礼和彼得同来的信徒,见圣灵的恩赐也浇在外邦人身上,就都稀奇,因所见他们说方言,称赞神为大”(徒10:44)。随后彼得在耶路撒冷向那些奉割礼的弟兄解释他为何施洗未受割礼的,因圣灵在他们受洗时降到了他们身上,“我一开讲,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正如当初降在我们身上一样。我就想起主的话说:‘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你们要受圣灵的洗。’神既然给他们恩赐,像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时候给了我们一样,我是谁,能拦阻神呢?”(徒11:15-17)还有大量的《圣经》证据都证明圣灵是神的恩赐,他被赐给那些藉着他爱神的人。但这例子太多了,不可能尽数举出。对那些不满足我已引证据的人,恐怕再多引也是白费功夫吧!
36.由于人们现在看到了圣灵被称为神的恩赐,他们也应认识到“圣灵的恩赐”这个说法与“脱去肉体的身体”如出一辙。正如肉体的身体不是别的正是肉体,圣灵的恩赐也不是别的而正是圣灵。他是圣灵,这是就他被赐给人而说的。但就自身言,他是上帝,即便他没有被赐给人时也是如此,因为他是上帝,与父子共永恒,在他被赐给人前也是如此。他也不因为父、子是赐予者而他是被赐者便逊色于他们。他之被当作神的恩赐赐予人时,他作为上帝也赐出他自己。你不能说他不是他自己的主人,经上说,“圣灵随着意思吹”(约3:8)[5],在上引保罗书信里也说,“这一切都是这位圣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林前12:11)。这里不存在被赐者是服从者赐予者是主导者的问题,值得注意的倒是赐予者与被赐者的一致。
37.《圣经》已宣称仁爱是神,它来自于神,使我们得以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我们里面,我们之所以知道这,是因神把他的圣灵给了我们,这圣灵即上帝仁爱。若神的恩赐中没有比仁爱更大的,而且恩赐中也没有比圣灵更大的,那么,除了说圣灵是仁爱,而这仁爱既被称作上帝又来自上帝之外,我们还能怎么说呢?如若父子得以不可言喻地互爱的仁爱显出了他们二者的共融,还有什么是比二者共有的圣灵更适于被称为仁爱的呢?这是我们相信在三位一体中不只有圣灵是仁爱,然而圣灵却可被特别地称为仁爱的最恰当理由。同样,在三位一体中也不是只有他才既神圣又属灵,因为父也神圣也属灵,子也神圣也属灵,虔信者对此都毫不犹豫;然而他有充分理由可分别地被称为圣灵,因为他属他们二位共有,他被分别地称为他们共同被称的东西。
否则,假如三位一体中惟有圣灵才是仁爱,圣子便不只是圣父之子,还是圣灵之子了。《圣经》无数的地方提到他是父的独生子,而且使徒的这句话仍然为真:“他[圣父]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他仁爱的子的国里”(西1:13)。不说“他的子的国”,尽管这么说绝对正确;而说“他仁爱的子的国”。假如在三位一体中惟有圣灵才是神的仁爱,则圣子亦是圣灵之子了。反之,如果这种看法荒谬,则只能意味着并非惟有圣灵才是仁爱,他只不过被特别地称作仁爱罢了。至于“他仁爱的子”这一说法,不过指“他的爱子”或“他实体的子”。因为圣父不可言喻地单纯的本性中的仁爱不是别的,正是他的本性与实体,这我们已不厌其烦地说过了。所以“他仁爱的子”不过是指生于其实体的那位。
38.所有这些都证明了犹诺米异端之父犹诺米(Eunomius)的逻辑有多可笑。他不能理解、不愿相信神的独生的、藉着他万有得以受造的圣言乃是神本性上的子,即生于圣父的实体;故而他说,圣子不是神的存在的或实体的或本性的子,而是神意志的子。他当然想说父得以生子的意志对父而言是偶性的东西,这显然是以我们有时意欲我们以前不曾意欲的东西为根据的——尽管这并非我们本性的可变性的证据,这可变性我们认为神是断不会有的。《圣经》说“人心多有计谋,惟有耶和华的筹算,才能立定”(箴19:21)的惟一原因就在于使我们理解(或至少相信),正如神是永恒的,他的筹算也是永恒的,从而也如他本身一样不变。说计谋的话也可用来说意愿,一样真确,“人心多有意愿,惟有主的意志才能立定”。为避免说独生的圣言是父筹算或意志的子,有些人便说这圣言只是父的筹算或意志。但我觉得称他为出自筹算的筹算、出自意志的意志更好,正如他是出自实体的实体、出自智慧的智慧一样;否则的话我们就陷在我们常反驳的那种谬论里,认为子使父智慧或意愿,仿佛父的实体中并无筹算或意志似的。
这一派异端狡猾地问,上帝生子是有意的呢还是并非有意的呢(willingly or unwillingly)?如果你答“非有意的”,他就如愿以偿了,说子并非本性之子而乃意志之子。但有人给了他一个十分机敏的回答,就是反过来清醒地问,圣父是有意的上帝还是无意的上帝呢(willingly or unwillingly God)。假如他答“无意的”,结果便是更大的不幸了,使得相信上帝成为荒谬之尤;假如他答“有意的”呢,便可回答说“所以他是意志上而非本性上的上帝了”。这时,他除了住嘴并看到自己是作茧自缚外,还能干什么?但若三位一体中有位格可分别地被称作神的意志,像仁爱这样的名便比其他的更适合于圣灵。毕竟,除意志外还有什么是仁爱呢?
39.我看到,我已在本卷根据《圣经》论证了圣灵;对那些已经相信圣灵是上帝且在实体上与父子无异且毫无逊色(这也是我们根据《圣经》确立为真的)的人,这已足够了。我们已尽我们之所能地使用了受造物,上帝造了它们是为了提醒那些探寻这类事情的原因的人,尽其所能地藉可见受造物来体认上帝的不可见之物,尤其是通过照着上帝形象受造的理性的或理智的受造者来达到这一点;这样就可通过这面镜子尽其所能地在我们的记忆-理解-意志中体会到上帝是一个三位一体。谁要是对这三者(这被神圣地建立在他的心灵的本性之中)有一种生动的直观,且直觉到他的心灵所具备的,且心灵藉之甚至可以回忆、看到并意愿永恒不变的本性的那些东西(通过记忆而回忆,通过理智而得见,通过爱而拥抱)有多么伟大——谁就找到了那一至上的三位一体的形象。为了回忆、看见并享受这一形象,他应该以全部生命来参照这一至上三位一体的记忆、理解和爱。但我也充分地警告过他了,在我看来,受造于同一三位一体但却被他的错误弄坏了的这一形象,是不能与那个在一切方面都与它相似的(神圣)三位一体相比的。他倒是得注意到,不管二者有多少相似,实际上在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不相似性。
[1]和合本译为“爱”。
[2]和合本为“你是我所盼望的。”
[3]和合本译作“盼望”。
[4]奥古斯丁把“神就是爱”颠倒了。
[5]约3:8,和合本“圣灵”译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