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序 言

1.没有人会怀疑,正如内在之人被赋予了理解力,外在之人则被赋予了感觉。让我们来试试能否在这一外在之人里面也找出某个三一痕迹。这不是说他像内在之人那样乃是上帝形象;使徒的话说得很明白,惟有内在之人才“穿上了新人,这新人在知识上渐渐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象”(西3:10);在别的地方他也说了,“外在之人虽然毁坏,内在之人却一天新似一天”(林后4:16)。[1]

这样,我们最好能在这一正在毁坏之人里面找出某个三一模式,即使它不是一个更为精确的模式,却也许是一个更容易认出的模式。这也被称作人,不是没有道理的;但他若不是与内在之人有几分相似,他是不会被称作人的。在我们的境况下(我们是由于这境况而成为有死的和肉体的),应付可见之物比应付可理知之物要更容易和更熟悉,尽管前者是外在于我们而后者是内在于我们的,前者是用身体感觉到的而后者是用心灵理解到的,同时我们的有意识的自我不是可通过感觉感知的,不是存在的物质体,而只是可理知的,因为我们是生命。然而,正如我已说过的,我们已变得如此地习惯于物体,以致我们的意趣[2](interest)以这样一种奇怪地持久的方式滑回去并投向外面、投入到它们之中:当意趣从物体的不确定性中撤回来、带着一种肯定和稳定得多的知识固定在精神之物上时,它总是又会跑回到那些物体上去,并且在它得病的地方[3]方寻得安适自在。我们得适应这种疾病,并且当我们试图尽可能精确地将内在的精神之物甄别出来,尽可能简要地将它们提取出来时,我们必须将它们与这些外在的物体进行比较,从而得到教益。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外在之人被赋予了感觉,凭着它来感知物体;这一感觉呢,又被分为视听嗅味触五部分,这是人所周知的。但在我们所寻找的东西[三一痕迹]上面一一考察这五种感觉会显得太多,也不必要。我们实可举一而反三。所以,不如先选眼睛为例。眼是身体感官中最优秀的,尽管它在种类上与心智智观(mental vision)有异,却是与它最为亲近的。

[1]和合本中“外在之人”为“外体”,“内在之人”为“内心”。

[2]或译兴趣。

[3]指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