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结构的常见形式
通常来说,幼儿舞蹈的结构形式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情节线为主的结构法,俗称“情节舞蹈”。这种结构法一般按照生活的逻辑顺序或故事情节的发展展开,有较强的情节性结构。第二类以情绪为主线,根据事物内在的情绪逻辑或人的内在心理活动进行舞蹈创编。情绪舞蹈最常见的有: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和回旋曲形式。第三类是音乐性结构,它的选材从音乐中来。下面,我们详细了解以上三类结构形式。
(一)情节性结构
情节性结构也称“戏剧性结构”和“情节舞”,这种结构的幼儿舞蹈加入了情节,一条戏剧性主线贯穿舞蹈始终。舞蹈中有故事情节也有人物形象,主题思想鲜明。这种情节性结构需要围绕舞蹈作品的故事发展形成: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性结构的幼儿舞蹈要能够充分运用舞蹈编创手法表现出故事性情节,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情绪性结构
情绪性结构也称“情绪舞”。它在幼儿舞蹈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情绪性结构的幼儿舞蹈一般以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特定情绪作为贯穿舞蹈的主线。这类型的幼儿舞蹈不需要有故事情节,在舞蹈中人物的设定也不具有复杂的矛盾冲突。因此它主要以动作、节奏、速度和画面的对比变化来表现舞蹈,常见的体式有以下四种。
1.一段体
一段体是以一种情绪贯穿始终为特征,运用重复和展开的手法来创造舞蹈意境和氛围。
2.二段体
二段体是以两种特定情绪的先后展开特征,在节奏上根据作品的需要来进行调整,可以先快板后慢板也可以先慢板后快板,最终达到舞蹈情绪出现缓和急、强和弱的对比。
3.三段体
三段体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绪变化为特征,通常称为“ABA”式。这种结构体式的情绪变化和节奏变化较大,在布局中,A与B或B与A的转换要合乎情理还要出乎意料,与此同时,后一个A不能等同于前一个A,后A需要比前A更加强烈,是前A的发展和升华。
4.回旋曲形式
这种形式的幼儿舞蹈作品由三个以上的动作部分构成,并有贯穿作品始终的主题。主题动作或主要动作(A)间隔出现三次以上,在每两次之间插入不同的对比部分(插部,B,C,D……)。通过这种反复主题动作的方法,可以强化作品主题,加深观众对作品的印象。
(三)音乐性结构
音乐性结构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结构形式,它是前两种结构方式的转化,和前面两种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顾名思义,音乐性结构的选材来自音乐,是一种把音乐形象转化为舞蹈形象的新舞蹈艺术结构形式。这种音乐性结构以音乐为依托,要求舞蹈编导首先对音乐作品有深刻体会,能够准确分析其曲目的曲式曲调结构、音乐节拍、旋律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寻找舞蹈灵感,最终使舞蹈作品达到与音乐作品水乳交融,给观众以美的享受的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