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早操创编的原则及方法

五、幼儿早操创编的原则及方法

(一)要注意动作编排的科学性

(1)编排整套体操,必须遵循人体运动生理规律(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步上升;动作由慢到快,由易到难)。

操节的顺序:踏步——头部——扩胸——体侧屈——体转——踢腿——腹背——全身——跳跃——整理。

(2)早操的运动量要适宜。运动量反映在运动强度和密度上,一般而言,早操的强度,以儿童平均心率140为正常。一般情况下,在早操运动时,幼儿心率最高可达到150~170,放松阶段心率为100~120,在早操结束五分钟后再测幼儿心率,幼儿心率应在80~90,稍事休息,幼儿心率应达到正常状态。

(3)整套动作应包括上肢、下肢、躯干等不同方向变化的动作,注意编排的全面性。

(4)必须掌握动作变化的规律,有目的地改变肌肉工作强度,有意识地改变动作难易程度,才能合理地安排运动量。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了解影响动作效果的因素。

(二)不能舞蹈化,具有操节的特点

舞蹈的基本特征是柔美与舒展,具有欣赏的价值,但幼儿早操对于幼儿而言,有增进幼儿体能和运动能力以及发展幼儿动作协调性的目的,故幼儿早操需要达成一定的运动量,无论是模仿动作还是拓展动作,均应该有适宜的运动强度。早操舞蹈化,将无法增强幼儿体能。

(三)操节要合理

一般早操由6~10个运动小节组成,小班通常为6个运动小节,中班为6~8个运动小节,大班为8~10个运动小节。在节奏节拍上,小班使用2/8拍,中、大班使用4/8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