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家乡办教育
沿余黄公路向东,一条白练般的河流在低洼处影影绰绰,将两岸的村舍与田亩渲染得扑朔迷离。采砂船,小渔舟,以及俯身洗濯衣服的人们,皆因了这条河流而获得生活的乐趣和自信。这条名叫信江的河流,横贯赣东北六百余里,在余干境内被亲切地称作母亲河。她滋养了沿岸的子民和广袤的土地,带给子孙后代无尽的物质享受和精神寄托。
1975年出生的陈鹤,就生活在信江南岸的黄芽村。这是一个在河水里泡大的孩子,他的倔强的性格和宽广的胸襟大概也是因河流的熏陶与洗礼。他对母亲河及其成长的村庄,怀有深厚的感情和赤子般火热的情怀。
20世纪90年代,陈鹤从邻镇黄金埠中学毕业之后,选择到外地打工。在烈日炎炎的夏季,他和诸多同龄人来到千里之遥的沿海地区,先后在建筑工地做过各种零工,虽然经常累得精疲力尽,但他毫无怨言,心里总盼望着有更好的工作,以便在繁华的都市找到立足之地。打工期间,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自学解放军军事学院经济系等专业课程,期待有一天能学有所用。
在度过了一个个艰难的日子之后,他终于等来了看似体面的工作——暑期回到老家贩起了花生和大米。这是时下农村吃香的行业。他像个老道的生意人一样,精明地抄起秤杆,穿梭于村庄和田畈,对乡亲们刚刚收上来的物产进行评估和收购,继而运往外县甚至外省,赚取其中的差价。
季节一过,他又南下广东,跟人合伙承包市政设施的土方工程。有了贩卖大米和花生的经验,做起工程来是那样得心应手。几年下来攒下三百余万元。他拿出部分钱在老家黄金埠商业街买了些店铺。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陈鹤相继将村里的一些人和亲戚家的孩子带到身边,手把手教会他们安身立命的本事,希望他们通过自身努力也能过上较体面的日子。
2007年春节,陈鹤从外地回到梅港跟家人一起过年。当农历新年的气氛刚刚散去,村里又迎来了外出打工潮。陈鹤目睹了那些外出的年轻父母们,泪眼婆娑地在村前及胡同口与家人依依惜别的情景。其间夹杂着孩子们撕心裂肺的哭声,听了令人心酸。陈鹤心里清楚,当孩子们离开父母的怀抱,又将艰难地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相依为命,他们的学业、安全和日常生活很难得到保障。
陈鹤就此开始了一场调查走访。他了解到,黄芽村乃至村庄以外的留守儿童一旦脱离了父母的监管,学习没人管不说,有的还经常瞒着家里老人在外面打游戏上网,个别人甚至因为缺钱而偷盗,或敲诈同学,影响十分恶劣。往往这种事连学校都管不了。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一刻,陈鹤突然萌生了创办一所寄宿制学校的想法,通过营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生存窘境和学业空白。
陈鹤把办学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得到父母尤其是妻子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家里倾尽所有扶持他创业,钱不够就到亲戚朋友那里借。与此同时,陈鹤联系了家乡有着同样情怀和理念的乡镇企业家江水生、刘德生、朱金典等投资人,共同为创办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出谋划策并贡献力量。说干就干,股东们顿时忙开了,一致推荐陈鹤担任董事长。
2008年8月,正值举世瞩目的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举办之时,在赣东北的信江河畔,一座裹挟着诗意和泥土气息的学校——“春泥小学”横空出世!这是一所全日制民办小学,并设有附属幼儿园,占地面积9.8亩。这是在半荒滩地开垦出来的校园。它像一道靓丽的乡村风景线,为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重新找到童真和人生坐标。事实证明,该校首期招收的数百名学生中,有百分之八十五是留守儿童,足见陈鹤等创始人的胸襟和社会责任。陈鹤身为春泥小学的带头人,肩上的担子更重。他低下身段,虚心请教,夜以继日地为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