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副其实的乡土作家

名副其实的乡土作家

为了这次约见,正在上海参加文学艺术培训的史俊特意请假赶回老家余干与笔者见面。他将会面地点定在新美食街的一家名为“鳜鱼煮粉”的餐厅。这是余干宾馆旗下的特色餐厅,在业界负有盛名。2019年盛夏的一场鱼宴,堪称中国最大的铁锅一次性煮了2600斤米粉和600斤鳜鱼,引起数千人前来观摩或品尝,可谓盛况空前。正是此届美食节孕育了“鳜鱼煮粉”餐厅,同时催生了该县以美食文化打造县域经济的战略构想和品牌定位。

时光荏苒,一晃四五年过去了,品尝鳜鱼煮粉的人或已散落天涯。此刻,天空低垂,冷空气贯穿县城的各个角落,加深了这个冬天的寂寥。然而距离餐厅不远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依然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着,现代化进程并没有因疫情而放缓它的速度。而更远处的“昌景黄”也在紧张施工之中,一个全新的城市正以不可逆转之势,悄然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和思维习惯。

这个弹丸之地对曾经厮守于此的史俊而言,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了。而今,他似乎要以一个旅客的身份重新界定这里,因为这里的一切都快与他没有关系了,即将退休的他将会成为新上海移民,他的生活空间将出现转移,毕竟与家人待在同一座城市,更符合国情背景下伦理和亲情的接续及维护。

史俊有着深厚的乡土情怀。一定意义上,他的诸多创作灵感正是来自家乡那片土地的庇护与滋润。他清楚地记得,2015年,他荣获夏衍电影文学奖的剧本《金色的家徽》,就是从老家青年的身上得到的灵感及启发。那是2014年的某日,古埠镇高门村青年史征滔、章艺丰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一位倒在地上的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年轻人出于好心把老人扶起来并送回家,最终却被对方一位亲属冤枉,硬说老人是被他们撞倒的,要求赔偿医药费。还好老人恢复了记忆,对家人说是自己摔倒并被眼前这对青年相救的,一场误会从此化解。然而此事触动了史俊的神经,他力图从更宽泛的时代背景中挖掘人性的善恶。最终灵感勃发,以此为线索写就一部电影文学剧本《金色的家徽》,期冀达到对个人和社会进行家训及诚信教育。

《金色的家徽》让史俊夺得2015年国家电影局等部门颁发的夏衍电影文学奖。在天津的那次颁奖会上,史俊手捧证书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他的创作获得了肯定,同时他将对社会的深度思考和精准解析融入笔触的思路也完全正确。夏衍电影文学奖创立于1996年,是中宣部批准设立的中国电影文学最高奖,被誉为电影编剧界的“奥斯卡”,每年评选一次。

事实上,史俊的创作时间十分有限,因担任了县直机关负责人岗位,长年被繁杂的事务所左右,一些会议更是将他的创作时间撕裂得支离破碎。他唯一能支配的就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将自己关在书房,一写就是大半夜,甚至通宵。遇上重要题材,为不受家人打扰,他会挪到单位办公室,那里抽烟不受约束,头脑也更加清醒。

是的,故乡这片土地是史俊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他常年奔走在老家各乡镇,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他对草木山川怀有深厚的情感,每次书写都是他的性情流露和对自然万物的崇高敬意。这不由让人想起他的童年,想起他的懵懂少年,以及一个壮志未酬的青年从故乡的腹地走向山外的场景。那时他怀揣着报国梦,以一个气宇轩昂的军人形象阔步走向遥远的异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