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城活成一朵优雅之花

在小城活成一朵优雅之花

余干县是一个浪漫主义的小城。

围绕在小城周边的是丰沛的水泽和辽阔的田野。四季有花:杜鹃花、合欢花、蓼子花、腊梅花。如果算上庄稼地里的油菜花、芝麻花、南瓜花,以及村庄四周的荷花、枣花、柚子花和泡桐花,这个处于鄱湖之滨的城郭实乃被花海包围,让人陷于浪漫情调的之中而无法自拔。

在这种诗意的表达中,若兰看上去也是一朵优雅之花。她适合这份恬淡和惬意,以及不自觉的慵懒或散漫。往往这个时候,她会选择与闺蜜陈丹等人出游,在蓼子花肆意铺洒的湖心,或者芦花装饰的河岸,尽情玩耍和拍照。陈丹有个“淡雨的小窝”视频号,且宣称自己是“一个喜欢拍摄的菜鸟”,每次都是她将在各地拍摄的短视频剪辑和配乐之后,上传到她的视频号上。细心的人会发现,视频里的主角多是若兰,她轻提裙摆,在花草间跳跃或回望,像极了童话里等待王子的那个人。此刻必定有诗,她写道:

“莲安静。油纸伞安静/她提着裙摆/走向更大的安静/看不到岸。只见光折返/远处的身影,有些偏白/带着粉/有时,沿阶而上与顺势而下/意义相近/像金鸡菊落入池中/发出欢快的声响/爱花的人,爱着它的各种结果/像捧着凌霄,嗅了又嗅/像流水淌过一块块石头/因为风,我看见她/提着一篮缓慢,仿佛植物的功力”(《六月》)。

陈丹以诗意的镜头呈现若兰娇小而灵动的身影,那是多么温馨可人的画面,像记忆深处的梦呓一样真实而虚无。有时陈丹也会出现在画面中,她含羞、矜持,常以静坐或沉默面对天空和旷野,心里似乎总在想着什么。

陈丹曾用笔名“淡雨飘然”,在余干诗坛崭露头角。2019年6月,她的诗歌《钥匙》与若兰的《寻找一种声音》同期发表在《诗刊》“E首诗”栏目,令人佩服。她在《钥匙》中写道:“带着铜锈味的身子/承受暗黑里转轴开合/笨拙的语言庸常琐碎/藏于暗格,脚垫,及主人贴身的口袋/有时悬在半空,陷于迷惑/或落在草丛,与清风、鸟鸣作伴/很多隐忍无法说出/时间从深渊里锈蚀或交织/皆有指向/比如,站立或俯身/某些事物依然带给你不安和动荡。”

据若兰介绍,她与陈丹认识不算早,是2013年认识的。不过因为文字,在前几年就知道彼此的存在。在若兰的印象里,陈丹为人热忱、善良,乐于奉献。且无论生活给予她多少糟心的事,她都能很快调整自己,继续对草丛里慵懒的猫、枝头上跳跃着的小鸟投入时间与想象。而且陈丹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美好的瞬间,有极强感受幸福的能力。若兰说,世上最美妙的感觉,莫过于对生活始终如一地保持最初的热爱与好奇,因为这同样也是一个写诗者应该具备的特质和潜能。

是的,有知己的人生才是完美的。若兰与陈丹的友谊令人称羡。她们有个叫“余干人文”的微信群,聚合了百余位文学爱好者,他们在群主若兰的带动下,不定期推出诗歌专辑,继而在“余干人论坛”“星火余干驿”“上饶文学”等公众号推出。选题多写时令节气,如惊蛰、立春、大雪等。更有即兴之作,以“门缝”“半个月亮”“像一道闪电”“寂静的背面”等为题,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与空虚。而每次的同题诗,若兰都会撰写前言,以期让读者通晓题诗的内涵及主旨。在《寂静的背面》这期诗歌的前言中她写道:“寂静的背面是什么?可以是喧嚣、阳光、粗糙,甚至小心机。一个立体而蓬勃的生命,就该是多面的。但要懂得克制,尽量保持最初的纯粹,不媚俗、不盲从,在文字里轻盈而自在。”

她在自己这首《寂静的背面》中似乎找到了对应的生活逻辑或情感参照——

画里有魔法。它停在

白色的墙壁上

此时,已是23点零1分59秒

墙壁上的湖水

许多细小的光圈

那些流动的奇怪而绚丽的线条

把她推向夜的旋涡

风声那么重。站在波浪的中心

此时,已是23点59分

离明天还差60秒

绕过前面的那艘

掉了很多块油漆的旧木船

就会看见滩涂上

爬满长着各种人脸的寄居蟹

若兰的诗词受到省市评论家的持续关注。其中江西著名文艺评论家兼诗人刘晓彬,多年来始终将她纳入江西年度文情报告的关注对象,追踪她的创作动态。这是处于一线写作者的最高荣誉。被关注的省内女诗人还有林莉、林珊、灯灯、吴素贞等炙手可热的诗坛人物。

2023年3月31日,从上饶市文联传来消息,若兰的组诗《徐坞村古窑瓷影横空》荣获“江南新区 魅力茶亭”2023年上饶市谷雨诗会征稿比赛三等奖。这是她连续多年在该赛事中获奖。彼时,神州大地春风浩荡,从南到北皆见喜盈盈的花朵和漾开的河流。

若兰说她感恩遇见的所有贵人,并直言自己喜欢三种人:一种是比自己优秀的人,一种是使自己优秀的人,还有一种是愿意和自己一起变优秀的人。

事实上她的优秀已博得许多优秀的人的青睐。2021年夏秋之交,余干籍著名作家、湖北省作协副主席陈应松曾受县文联之邀,到阔别数十年的家乡讲课,期间答应给前来听课的若兰写一幅字。2022年春暖花开时,陈应松果真给若兰寄来了他的毛笔字:“清气若兰”。这着实让若兰兴奋了好一阵子。

陈应松在国内小说界久负盛名,屡获人民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大奖。其作品《松鸦为什么鸣叫》《还魂记》《森林沉默》等拥有众多读者。事实上,他之前也写诗,这大概就是他喜欢与老家余干诗坛交流的原因。陈应松在湖北公安县出生并长大,早年父亲因躲避国民党抓壮丁,而从余干瑞洪逃难到湖北公安县黄金口小镇,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陈应松2019年发表在《星火》上的散文《归乡记》详述了这一切:“南昌有瑞洪的班船,有快班,上午8时,票价30元。6点便起床,真是归乡情更怯,归乡行更苦……”

或许是出于文学共鸣的原因,若兰对乡贤陈应松慕名已久。而有着颠沛之苦的陈应松更是珍视与老家人的这种互动,期冀通过自己的影响来带动家乡文坛实现新的飞跃。此次他不远千里来到鄱湖之滨的故乡进行授课,大概传递的就是这份刻在骨子里的乡愁及血脉亲情。

清气若兰。这是对一个有着诗意与清愁女子的由衷赞美,更是对余干这片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和历史传奇的大地表达深情的祝福与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