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少年的军旅梦
1963年4月,史俊出生于江西省余干县古埠镇高门村。家里有五个兄弟姊妹,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高门村有150多户人家,背靠万年县,毗邻本县五雷乡(该乡后合并为黄金埠镇)。门前有座山叫“燕子山”,山青翠,与五雷乡万春寨遥相呼应。这方红土上的人民曾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为中国革命立下过汗马功劳。当年古埠乡贤杨俊德在燕子山一带闹革命,与国民党统治阶级展开生死斗争。后来杨俊德担任中共余干县委第一任书记,为革命英勇献身,英雄事迹一度传为佳话。
史俊就是在革命先驱的斗争史中受到启蒙并成长起来的,他的血脉中流淌着家国情怀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在他的印象里,父亲史天龙作为老党员有着像革命先辈一样的坦荡和大公无私。那时父亲担任余干县生资公司经理,从未收过一分钱好处。他给相邻的枫塘大队批了两千斤柴油搞生产,大队长派人给他家送一粪箕劈柴,他得知后,坚决让人拿回去。后来他为太和大队解决了一批农业生产物资,大队派人送来一担稻谷,他照例让人挑回去。不做损公肥私之事,是这个老干部矢志不渝的信条和处事原则。
父亲对史俊兄弟姊妹从小就要求严格。史俊十三岁便开始打零工挣钱。那年寒假,他到生资公司勤工俭学,被派到河滩铲沙并为木头起钉子,一天挣八角钱。寒冬腊月,冷空气肆虐,史俊的一双手冻得肿成面包一样,但他不喊不叫、不偷懒,安安静静干着分内的事,直至把活干完、干好。见过他的人都说这孩子懂事勤快。那时他大姐史淑环也在公司做工,有一回利用空闲时间为家里削了20双筷子,正要拿回家时,被父亲及时发现制止。父亲把她骂了一顿,说公家的竹子任何人都不能乱动。姐姐满脸委屈,见父亲如此动怒,吓得大气不敢出,一个人悻悻地朝家里走去。从此姐弟俩做任何事都没有非分之想,既不给父亲添麻烦,也让自己在生活的实践中懂得做人的道理。这种思想一直伴随着他们走上社会。
史俊在本乡勒马附中上完初中,后考入古埠中学高中部,直至1978年高二毕业(那时没有高三)。这是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他像多数知识青年一样对高考寄予了厚望,期待一举中榜,改变命运。在高中他学的是文科,有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等五门课程。然而由于偏科,数学科目拉了“后腿”,致使他高考失利。
这是一个艰难的时期,迷茫和忧愁笼罩着少年的心。他变得郁郁寡欢起来,开始思索着自己的人生出路。
1979年11月,赋闲一年之久的史俊应征入伍,生活算是暂时有了着落。次年新春,他随新兵开赴厦门32506部队,分配到团指挥连当报话兵,也就是从事通讯工作的通信兵,一台小功率报话机常年跟随左右,与团部等上级机构保持通信联系,时刻准备进入战时状态。
当了一年报话兵,1981年春天,史俊被调往团政治处报道组担任报道员。这一刻他似乎真正找到适合他的舞台,手中的笔发挥了他的特长!这期间,他相继在《解放军报》《前线报》《福建日报》《厦门日报》《福建戏剧》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对台前线广播电台等媒体发表大量新闻报道。有意思的是,在中央军委主办的《解放军报》刊登的两篇稿子,使史俊分别立了两次功,可见分量之重!在史俊担任团报道组组员、组长期间,他先后荣立两次三等功和十七个嘉奖。其中“在军旗前照相”并存入档案,也算一个嘉奖。这种荣誉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得的。时年部队提倡“优秀军地两用人才”建设,鉴于史俊成绩优异,他被团政治处评为“优秀军地两用人才”。带着这些荣誉,他于1984年11月光荣退伍。
五年部队生涯,将一个羞涩、矜持的乡村少年逐渐磨砺成了富有担当和抱负的有志青年。
退伍归来,他被县人民武装部临时借用成为合同工,从事新闻报道和材料撰写工作,每月四十元工资。这期间,他在《解放军报》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县人民武装部奖励了他五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