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湖之滨:一个农家孩子的学艺之路
1964年9月,胡才春出生在江西省余干县白马桥乡一个叫山源的小村庄。早先他们兄妹与父母住的是地主家的房子,是当年“斗地主”时政府分给他们的,一幢瓦房里住进去四户人家,他们是其中一家。那是位于村子中央的开阔地带,视线好,通透。村后是大山,村前是水库,一条泥泞路蜿蜒至山外,带着朴实的向往,牵动着胡才春内心的情感。
小学二年级时,胡才春被送到十里之遥的县城关口村外婆家读书。那时父亲胡立新在粮站工作,务农的母亲无暇照顾他,只能忍痛把他托付给外婆照看。随着弟弟妹妹的相继出生,母亲章端秀越发需要帮手为她打理繁杂而冗长的家务事,此刻娘家人成为她的首选。此间胡才春的父亲调动频繁,辗转云山、古埠、马背嘴等地粮站,微薄的薪水对于五口之家常常是捉襟见肘。然而即便微薄,相对于其他贫寒之家也是“阔绰”的,至少在才春的印象里,“经常有零花钱”。那是父母对他的呵护和宠爱。正是在关口小学二年级,他的一幅绘画习作《向日葵》博得老师的赞赏。这个带有启蒙意义的瞬间从此奠定他的文艺之路,让他在混沌的世界里看到一束希望之光。
小学三年级他转校至新华小学。
小升初他来到余干中学初中部就读,直至高二毕业。那时中学没有高三。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共和国百废待兴。
1980年7月,胡才春高中毕业,他没能考上大学。
他和众多乡下少年一样,背着铺盖卷儿重新回到农村。等待他的是牛一样的命运。期间他同母亲一起种田,和弟弟一起打柴,又和全家拉大板车到乡粮站交公粮。炙热的日头晃得他睁不开眼。他在蹒跚的步履中体味岁月的艰辛和种田人的苦楚。
然而心有不甘的胡才春并不想就此沉沦,他在寻找一切机会改变命运。他想继续画画。在小学二年级美术课上画的那幅《向日葵》重新占据他的脑海。那次他拿了全班唯一的高分——87分。它让一个淘气的孩子获得了难得的自尊和勇气。这大概是胡才春身上唯一的天赋。时为小学教师的舅舅章明海曾教外甥才春用九宫格作画,这样抓形就更容易了,为一个少年的艺术梦想平添了动力。
家里人也发现了他这个长处。
1980年暑期刚过,家里拿出十块钱为胡才春在县文化馆美术培训班交了学费,参加为期一年的绘画培训。每天晚上及周日一整天的学习,让胡才春像一根拧紧的发条,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当地美术圈较有声誉的两位老师余国华、周国选成为胡才春踏上艺术道路的启蒙者,他们的言传身教,点燃了少年的梦想和希望。那是多么愉快而富有激情的一段经历。在镇守东山岭、毗邻琵琶湖的窗明几净的培训班教室里,胡才春的艺术才华得到认可。他虽然不是班上最优秀的,却是最卖力和最刻苦的一个。素描、色彩、油画、国画,他对所有画种可谓信手拈来,凸显他个性中的丰富和创造性。
1981年初春,胡才春迎来他的人生转折——江西省文艺学校舞美系在全省首次招生!而且仅招18人,难度甚至大于现在的考研。其中在上饶地区招生3人。有意思的事是,录取的18人全部是男生,班主任为了平衡,最终又补招了两名女生,达到20人。
这是怎样一种刀光剑影的角逐?胡才春从培训班同学口中得知这个消息时,对此并不抱希望。但他依然跃跃欲试。随即按照报纸上的地址,给招生办邮寄了几张画作。不日,初试通过,消息传到县上,几个同学欢欣雀跃。这次班上有多人获得复试的机会。
然而胡才春依然不踏实。别说全上饶,就是在本县他也没把握,三个名额哪能有他的份儿。他彷徨而忐忑,独自背着画夹到琵琶湖写生去了。
复试临近,胡才春并未积极应试,心里依然很自卑。然而他身边几个同样进入复试的同学却表现得异常亢奋,力邀胡才春结伴前往上饶。“不试哪晓得行不行!”这是少年画家们出发的理由。其中一个人甚至给囊中羞涩的胡才春买好了汽车票。胡才春这才横下一条心。
江西省文艺学校舞美系主任朱子幕亲临上饶监考。
复试分两天进行。头一天上午画素描,下午画色彩。
第二天上午考发挥题。卷面上出现毛主席《菩萨蛮·大柏地》中的两句诗词“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要求考生根据题意创作一幅画。
看到考题,胡才春感觉眼前一亮。他突然想起临来上饶时在老家琵琶湖畔画的一幅画。在那幅画上,有微波荡漾的湖面,有巍峨的东山,有绚丽的斜阳,它与今天的考题是如此契合!胡才春精神抖擞,一气呵成,其功力和巧妙的构思,博得身后看其作画的监考老师朱子幕颔首称赞。胡才春感受到了来自身后的力量和赞赏之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气势磅礴的《菩萨蛮·大柏地》再现了一代伟人的雄心大略和革命豪情,此场景今次在胡才春的画纸上清晰呈现,意味无穷!
下午最后一场的语文、政治考试,胡才春顺利完成答卷。至此,两天的复试结束,胡才春和三四个老乡坐车返回了余干,静候省城的佳音。
结果,胡才春录取了。这是谁也没想到的事。接到通知书的那天,胡才春感觉是在梦里。前一年还是迷茫的高考落榜生,第二年竟然录取了中专,这真是命运的眷顾!喜讯传到村里,小小的山源村沸腾了。父母张罗着放电影、摆酒宴款待亲戚和乡邻。鞭炮声留住了山村淳朴的欢声笑语。
此次招录的20个艺术特长生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后来颇具知名度的导演高希希。彼时胡才春与高希希分在同一个宿舍,而且是上下铺,两人相处融洽。据悉,高希希从江西文艺学校毕业后,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顺利过关,圆了导演梦。他从1994年开始执导个人首部电视剧《下海的日子》,从此一发不可收,相继执导了《笑傲苍穹》《历史的天空》《幸福像花儿一样》《三国》《大决战》等热播电视剧,业已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大导演。
江西省文艺学校师资力量强大,时任校长雷震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师从林风眠、雷圭元、潘天寿、吴大羽等大师。同样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的美术系主任朱子慕,大学时的同班同学有国画大师吴冠中,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董希文,以及赵无极、朱德群等知名画坛名家。江西艺术家丁世弼也曾在省文艺学校任教过,他的连环画一度享誉全国,为很多青少年带来乐趣。此外还有当代著名画家梁邦楚也是该校的老师,虽然那时已不授课,但他住的宿舍楼就在教学楼的对面。当他在屋里画鹰时,同学们总要跑过去观摩,老先生也乐得与年轻人一起交流。
对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和高知名度的艺术殿堂,胡才春肯定是十分珍惜的。在学校他广泛学习了服装设计、美术设计、图案设计、油画、版画、素描等技艺,同时加强了对政治、文学和艺术概论等课目的系统学习。在同学眼中,他读书刻苦是出了名的。学校附近有个无线电元件厂,他经常拿着速写本站到路灯下,给子弟学校下晚自习的学生画素描,以锻炼造型能力。青春洋溢的初中生们个个欢欣雀跃,见有画家画自己的肖像,都争先恐后地围上去,希望自己能被选上。一来二去,他们都混熟了,同学们下晚自习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来自文艺学校的大学生画家来没来。
胡才春一度囊中羞涩,买不起画纸。但这难不倒他。他利用空闲时间跑到造纸厂,给工人师傅画素描,师傅一高兴,就把一沓白纸送给他,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那些素描可谓生动传神,浓缩了一线劳动者的淳朴和干劲儿,是工人师傅们珍藏的记忆。胡才春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穿行于城市的街巷和农村的田间地头,用心灵和画笔捕捉着一个个动人瞬间,从而拓宽他的艺术的广度和深度。
实事求是地说,论专业课成绩他并不是突出的,这与他的艺术背景和深造的时间有关。但他又是十分要强的。时下评三好学生,平均分要求九十分以上。为了弥补专业成绩的不足,胡才春发誓要在文化课上超越他人。他加大了在政治、文学、透视学和体育等方面的学习及锻炼力度,其中体育他能一分钟做四五十个俯卧撑,其他文化课成绩也都达到九十七、九十八分。与此同时,系里的墙报都是他独自完成的。他在上面画画、写精短小品文,博得全系师生的称赞。入学第一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评为“优秀团干”和“三好学生”。这些事迹曾一度放在母校的网站主页上宣传。
1984年胡才春面临毕业和择业。他确定无疑将分配到老家上饶市德兴赣剧团工作。这是他所排斥的。他不愿做美工。他恐高、怕电,干不了重体力活。毕业前他在九江市歌舞团实习了半个月,对此深有体会。
1984年在老家过春节,一个偶然的机会,正在万年师范上学的儿时伙伴张卫生在路上碰上胡才春,告诉他万年师范缺美术老师。胡才春听完大为振奋,满口答应去碰碰运气。在他看来,能到江西万年师范学校工作,至少有三件事可得到解决:一是可以把弟弟胡国春带在身边读书,二是自己可以继续深造,三是农忙可以帮母亲干农活。母亲太辛苦了,常年一个人下地劳作,胡才春心疼她。事实上还有一条他可能忽略了,那就是在师范学校好找老婆。事实确实如此,1987年考入该校的余干社庚乡老乡江莉,后来就成了他的夫人。二人育有一子,取名胡迪玮。这是一段天赐良缘。
正月还没过完,胡才春便迫不及待地随张卫生来到万年师范学校,把一卷二十多张素描、色彩、国画和图案作品,径直送到校长高仁福的办公室。高校长爱才,看完胡才春的作品后,他连夜派人赶往上饶市教委要人。
胡才春如愿以偿。他幸运地当上了一名美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