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诗歌带有金属的锋利与花的馥郁

她的诗歌带有金属的锋利与花的馥郁

若兰从小就喜欢文学,但诗歌写作从2017年才开始。她之前写散文,最初在《上饶日报》《鹰潭日报》等地方报纸和一些网络论坛发表零碎的文字。也曾当过几家网络论坛的版主,审稿、评论,显得很忙碌的样子,借以打发寂寥的时光。提起这种爱好,似乎要追溯到她的学生时代。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她的作文就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这样渐渐培养了她对文学的兴趣。

2018年春天,她的一个组诗《在人间》获得上饶市谷雨诗会的优秀奖。这大概是她第一次向诗坛投石问路,后来与人聊起,才知道她那次投稿并不规范,至今也都没搞明白投稿的一些事项及需要注意的细节。彼时,全省范围内的谷雨诗会层出不穷,其中最著名的是江西谷雨诗会,由省文联和省作协主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西省第一任省长邵式平于1962年倡议创办的,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早年邵式平曾在余干五雷、李梅岭等山区打过游击,其戎马生涯像一部激越的诗篇,唤醒沉睡的山川和蒙昧的岁月。

2019年,若兰凭借组诗《所有的伟大都是熬出来的》,荣获“穿越岁月,金融伴我行”金融杯全国诗歌大赛银奖(金奖空缺)。同年6月,她的诗歌荣登中国作协主办的《诗刊》杂志,这是她首次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作品。这首题为《寻找一种声音》的诗作,营造了一种玄幻的意象,令读者产生缥缈而神奇的阅读体验——

她一直在寻找一种声音

它是圆形的

能抵达蝴蝶到不了的任何地方

自带神性的发光源

透过光,一匹匹马立于雪花之上

它们逆着风,向着落日

驰骋。“嘚嘚”的蹄音下

飞溅出朵朵红莲

石头们自下而上,浮在半空

旋转。悬铃木倒立着,根须虬劲

氤氲的云烟连成一片澎湃的海

窗,不推自开。闪电,雄鹰,草籽

鱼贯而出

她醒来

她又将睡去

2020年9月,若兰的诗歌再次登上《诗刊》,这首题为《星空》的作品延续了她对未知世界的探寻和追问。这是一个具有浪漫情调和巨大想象力的诗人所营造的精神之境,读来令人兴奋和战栗——

风断裂。在高处

仿佛一根白色羽毛掉落

在黑色的塑料袋

这微小而巨大的声响

敲在恰好的位置

四野寂静

隔着这么远的距离

此时你可以想象

站在旷野上的人,正展开双臂

无限延伸的手。仿佛

有了飞翔之意

风开始浮动。手指长出新绿

——童年的榕树

像许过的愿,在发光

也是在这年,她的组诗《透过知青元素看祖国》荣获上饶市“我爱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大赛二等奖。同年4月8日,若兰的名字赫然出现在“江西省作家协会2020年会员发展公示”名单中,她正式成为了省作协会员!这是一个分水岭,预示着一个普通文学爱好者开始登上大雅之堂,继而朝着自己的目标发起冲锋。虽然可预见的未来或将更加曲折和险境重重。

2021年9月,若兰的诗歌《蝴蝶》又一次登上《诗刊》。至此,她已连续三年在这个国家级刊物发表作品,这是个巨大的荣耀,标志着若兰的诗歌创作日趋成熟,并达到一定的高度。让我们来看看《蝴蝶》这首诗:

它死了。死在他路过前

还是之后?时间的长度

让她记不清甚至细节颠倒

手机传来的翅膀,已经不完整

像是刚刚经历一场风暴

凭借闪电,看见惨白的墙壁

而四面漆黑——

声音就在不远处

她试图趋近,弯下腰——声音又消失

那个完好无损的下午

落在花纹上的光,它翩跹的弧线

是如何被那片知风草

一点一点,淹没?

她只清楚地记得

——知风草是深蓝色的

是的,若兰已经具备了把握所有艺术现场的能力,她像个精明的魔术师,善于调动气氛并兼顾读者的情绪。她在生活与艺术之间巧妙架起一座桥梁,引领读者抵达她设定的情境。很显然她的愿望得到相应反馈。唯一的局限之处,则在于不同读者存在不同的喜好,进而影响一些人的心理预期。

同其他小心翼翼地进行写作的人相比,多数时候若兰的写作并不那么矜持与温和。她想说什么,甚至想做个什么样的人,大概都能在她的文字里找到影子。她心细又胆大,总体上保持了一种敢作敢为、又绝非一成不变的行事风格。

“最初的美好抵不住岁月的侵蚀,但心头永驻着一抹深蓝,沉静而抒情的笔触,带着我们穿越的同时,又有着更深刻的拷问。”这是诗人莫宏伟对若兰这首《蝴蝶》的评价,也是其作为该诗的推荐人在《诗刊》“E首诗”栏目所作的推荐语。他以自身的先锋性和对若兰的了解,或许比一般人更有发言权。

2022年的《诗刊》第6期,若兰的诗歌《空间》再次见刊。这是她连续第四年在《诗刊》上亮相,可谓才华横溢——

蜗牛在宽大的草坪上

奔跑——

银白的轨迹迷惑着我们

像是一种深刻

被清晰地呈现出来

很快我们进入整体的感知

这预设的坡度

没有受到限制。牙签停落在半空

分离出现场与非现场

他并不具备逻辑与魔幻性

在雨水四溅的阳台

我抓住自己变小、变轻的身体

落向你的位置

诗歌评论老师冰斌在推荐语中写道:“从蜗牛的奔跑中开始转叙,深刻感知现场与非现场的变换,以及位置的措置,将宽泛的空间概念呈现得非常具象,诗性十足。”

实事求是地说,多数人似乎并不理解推荐者这段评语的寓意,它看上去复杂深奥,让人很难捕捉并通晓其中的暗示及所指。这或许就是现代诗的魅力,常在有形中显示它的无形,或以精神意识替代直观的物质存在。鉴赏现代诗的方法,“意象”是个硬核,理解不了或将无从下手。意象大都令人揣摩不透,却富有意味、思想及内涵,值得我们推敲和玩味。就如同画家莫奈、音乐家德彪西,初看或初听几乎无法知晓它们所蕴含的情感。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再深奥难懂的艺术也有其一脉相承的对应方法,它存在于对历史、神话以及生活法则的理解和共鸣。

真正读懂并理解一首诗,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就是诗人若兰呈现给我们的现实逻辑。事实上她的书写也是经过日积月累的锤炼和升华,才达到今天的效果。她向读者展示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干劲与耐力,以及诗歌赋予她的丰饶而富足的精神世界和磅礴气象。

2022年,她的诗歌还登上了《延河》和《浙江诗人》等杂志的版面。虽然艰难,却屡见其勇气和决心。也是在这一年,她凭借组诗《鄱余万三部曲》夺得“汉氏干细胞杯”上饶市谷雨诗会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又以诗歌《那匹马》摘得第三届“中国年度新诗奖·年度优秀诗人奖”的桂冠。2022年对她而言,真可谓是个丰收之年和幸运之年,她的成长是迅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