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宋庄:一个画家的梦想与追求

北京宋庄:一个画家的梦想与追求

九月微凉,宋庄镇小堡村沉浸在漫无边际的秋色之中。在该村南街的一条胡同,胡才春的画室便坐落其中。那是当地村民的半爿院落,位居东侧,有独立的一扇大门。推门而至,一个干净的小院子映入眼帘,几根豆蔓从邻居家墙头探下来,悬在抹白灰的墙壁上,看上去像一幅婉约小巧的素描,淡淡几笔勾勒出浅秋的风雅与诗意。

房东将他们的二层小楼“劈”为两半,一半自住,一半用作胡才春的画室。画室也不是全用来写字画画,里面还有卧室、厨房和卫生间。一楼被胡才春用作生活起居,陈列写字台;二楼为阁楼,面积只有一楼的一小半,被用作展览室,四面挂满了他的字画。其中也必然有一张案台,上面整齐摆放着胡才春历年发表的书画及文学作品,有《作家报》《书法报》《中国校园文学》《民族文学》《瞭望中国》等。上面还摆有他早年出版的几本散文集《才春才情》。

“你知道案台下面的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吗?”胡才春喜形于色,“那是早前发表的文学作品和参展的字画。”

被展布遮挡的案台下确实码放着各类杂物,有纸壳箱,也有行李箱,里面大概就是胡才春所珍藏的宝贝,那里有他浮躁的青春和不羁的灵魂。早年他曾在报社和杂志社做过短暂的美术编辑,灵感及思想的喷发便是在那个时期出现的,人们一度称他为“文人画家”,在其各类简历中也常常出现这些字眼。

这个院落有一百五六十平方米。当大门关起,就是一个安静的私人领地,无人惊扰,也无人窥探,像被世界遗忘的角落。胡才春善于利用这样的空间,他通常在晚上十一点半左右休息,早上五点左右起床。作画、习字、阅读、写日记,以及烹饪可口的饭食,日子过得有条不紊。而所有的这些事情中,尤推作画最为精细和投入。在他的工作中,绘画已是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才春勤于对艺术的钻研。在绘画过程中,他特别注重临摹环节,并习惯从先贤的技法中汲取养分。同时他崇尚采风写生,以自己的视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一棵树、一只鸡、一条鱼等都能成为他的画面布景,烘托出生活的气氛。他努力从土地上寻找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与友人的郊游中捕捉艺术的气息;利用回乡探亲的机会与乡亲们交流,从而了解时令轮回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利用参加画展、笔会的机会畅游山水,进而构思并充实他的作品的内涵。一直以来,他穿梭于北京和老家江西,在宋庄、上饶和白马桥乡建立感情纽带,为提升自身的整体素养创造条件。

胡才春是在2000年来北京的,经过多地辗转之后,最终在宋庄镇小堡村安营扎寨。他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灵感和桃花源般的静谧。此外这里买画材方便,艺术氛围浓厚。据称宋庄镇最多时汇聚了三万多名书画家,当前中国百分之七十的国展作品出自这里。该镇建有宋庄美术馆和北京当代艺术馆,主要举办当代艺术的展演活动,是中国当代艺术和国外艺术家在高水平的层面上进行学术交流的新型平台。

胡才春所处的村庄更富传奇色彩。早在1993年,就有大批国内外艺术家先后入住小堡村,进行艺术创作和文化交流,使其成为当代艺术的核心聚集区,艺术门类包括油画、国画、雕塑、装饰、新媒体、行为艺术、文学、音乐、原生态民歌、学术评论等。这些艺术家的聚集,使小堡村声名远扬,影响波及世界各国的当代艺术。

胡才春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归宿。在僻静的居所,他相继完成了二十多幅较有分量的国展绘画作品,如《秀美乡村》《山乡印记》《岳家寨风情》《高原深处出清溪》等。并先后有《圆梦》《山村秋色》等十余幅作品在具有美术界殿堂之称的中国美术馆展出。《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生活时报》《美术》等报相继以专版形式对胡才春进行了专访报道。2022年初,湖北《书法报》“书画天地”栏目为胡才春开辟“才情春趣”作品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