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领域摸爬滚打,勇挑重担

在新闻领域摸爬滚打,勇挑重担

提起史俊的新闻写作之路,有个伯乐式的人物令他终生难忘。那人叫曾勋意,时任史俊所在部队的团政治处新闻干事。一次曾勋意到史俊的连队走访,无意中看到连队墙报中一篇题为《去追求战斗的人生》的文章十分新颖,且充满激情。当曾勋意得知文章是连队的墙报员史俊所写,当即决定把史俊调往团报道组。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事实上史俊自入伍以来,便加强了系统学习,尤其是他的写作水平令人钦佩,因此当仁不让地成了连队的墙报员。墙报上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他的原创作品,有散文、诗歌,以及摘录的名人名句。墙报丰富了战士们的文化生活,也锻炼了史俊的写作能力。此次被团新闻干事一眼看中,可谓是水到渠成。史俊调到团部报道组后,曾勋意又手把手地教他学写新闻稿,从题材的选取、词句的斟酌到人物及事件的刻画和布局,处处彰显一个为师者的责任与胸怀,令史俊获益匪浅。随后,曾干事又推荐史俊参加师政治部新闻业务培训班,使他的新闻写作水平得到质的提升,也慢慢脱离了一个文学青年的稚嫩和脂粉气。其新闻作品从最初刊登在福州军区的《前线报》和《福建日报》等报,到后来在最高级别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甚至《人民日报》发表。每次进步都是一个励志的青年军人所付出心血的有力佐证。

史俊带着他的一身才干回到家乡,在余干县武装部工作了一年半。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一阶段他只是一个打条子领工资的临时工,因此他的水平似乎没有得到有效发挥。1986年上半年的一天,古埠乡党委书记罗才茂找到闻名乡村的“笔杆子”史俊,说古埠乡政府正需要人,问他愿不愿意去乡党政办公室当文员,有可能转编。史俊喜出望外,爽快地接受了邀请。他来到乡里,每天除了接电话、写材料,还兼任乡财政干事和白源村的驻村干部,下乡收农业税成为他的工作的重头戏。

此时,史俊的父亲史天龙正好调到古埠乡政府工作,担任乡农工商公司经理,并享受副科级待遇。早年史天龙读过私塾,会写字、打算盘,当百废待兴的国家到处搜罗人才时,这位满腹经纶的乡村“秀才”被招进了古埠乡供销社,成为一名有着正式编制的“公家人”。后来又被提拔为县生产资料公司经理,可谓“大权”在握。

史俊从父亲身上看到了一股倔劲和不服输的精神,发誓要以父亲为榜样。为了在乡里站稳脚跟,他苦心兼修财经知识,并瞄准了考公务员的路径。1987年3月,他来到上饶财干学校参加为期5个月的业务培训,期间在《江西财经研究》杂志发表了《我爱上了财政工作》等文稿,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1987年10月,全省财政干事转编考试如期进行,史俊凭借语文、政治、财政业务的熟练掌握,顺利通过了考试,正式成为一名国家干部。时下“吃商品粮”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史俊依靠自身努力,终于如愿以偿。他深知,这是时代给了他机会,也是一个退伍军人的荣耀。几个月后,余干县人民武装部颁发任命书,任命史俊担任古埠乡武装部副部长,属正股级。他的政治生涯迎来了春天。

两年之后的1989年7月,史俊获县水利局的通知,要写一个反映本乡干港村党支部书记李春旺抗洪先进事迹的典型材料。史俊在采访中发现李春旺这个勇敢而朴实的村党支部书记,没日没夜地坚守在抗洪一线,同村民将大水阻隔在圩堤之外,从而保住了一方平安。史俊以一个新闻人的敏锐嗅觉,抓住了一个平凡生命的动人瞬间,从而为余干新闻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后来这个材料因为写得精彩被层层上报,最终李春旺被国家防总作为全国四个抗洪先进人物之一,被邀请到北京参加表彰大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田纪云亲自给李春旺等颁发了嘉奖令。

事情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时任余干县委书记的程才金希望宣传部充实报道组力量。其时,担任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长的艾正协在古埠乡挂点当片长,史俊经常跟他下村工作。当艾部长把县委书记的话转述给史俊听,并问他想不想去宣传部工作时,史俊非常感动,爽快地应诺了下来。他的新闻理想在这一刻似乎被重新激活了。他即刻投入了这场充满刺激和生活乐趣的战斗。

1996年8月,史俊继担任县委报道组长后又被县委任命为余干县委宣传部副部长,2000年又兼任县文联主席。这个时期的他显得更加忙碌,余干几乎所有的重要报道都是由他一人完成的,尤其是涉及省市的新闻稿。1998年,江西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其中位于余干区域的信江、鄱阳湖汛期长达100多天,险情危在旦夕。8月,洪水终于冲破圩堤,将大部分土地和村庄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危急之下,史俊扛着摄像机冲到决堤的源头,对洪水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展开全方位报道,随后完成新闻特写《余干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为了将这条新闻及时在省台发布出去,县水利局派出两台车涉水护送史俊到省电视台新闻部送稿。由于到黄金埠的路被水冲断了,一行人前后花了四个多小时才到达南昌。还好赶上了当晚的新闻播出。当年,史俊被评为全县“抗洪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像两只翅膀,助力史俊走向更宽广的领域。2005年,他凭借一篇《连接百年的红丝线》摘得第十五届中国记协“中国好新闻”二等奖,此举填补了当年江西新闻的空白。

《连接百年的红丝线》一文的写作灵感,源自史俊敏锐的新闻及政治洞察力,其中还包括微妙的文学情怀。这是一个有迹可循的历史事实。石口镇重洲村和古竹乡古竹村因水面纠纷,世代交恶,从不通婚。两百多年前就经常打群架,其中一个村曾杀死另外一个村的一个剃头匠,并吃了人肉,由此激起民愤,埋下仇恨的种子。时间进入新世纪,时任古竹乡党委书记张上游,为了村民和睦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他找到重洲、古竹两村的支书等村干部,努力促谈和解,终于打开了两村的心结,从此握手言和并加强村民往来。祖辈留下的仇恨一朝化为乌有。

史俊抓住了社会性话题的普遍意义,继而深入到当事人之中,挖掘其中蕴藏的人性之美,最终形成数千字的《连接百年的红丝线》报道稿在《江西日报》头版发表。此举惊动到了《人民日报》,不日,史俊接到该报一位部门领导打来的电话,要求他对《江西日报》上的文章进行修改,计划在《人民日报》刊登。史俊听了十分高兴,按要求将文章改成两千多字发给北京。很快,《人民日报》头版以《鄱阳湖畔的红丝线》为题,刊发了史俊采写的这篇新闻。当年,该文荣获第十五届“中国好新闻”二等奖后又荣获江西好新闻一等奖,真乃喜事接踵而至。后来,史俊将此事件改编成赣剧剧本《红丝线》,在江西省文化厅主管的《影视新作》杂志发表,并获第23届田汉戏剧奖剧本类三等奖。紧接着,他又将此改编为电影剧本《红线记》,被省委宣传部、省文联评为优秀文学剧本。十余年过去了,史俊再次操刀,将剧本改名为《红线结》,目前电影《红线结》获得了江西省电影局电影立项扶持,已投入拍摄阶段。他似乎探索出了一条将新闻与影视进行嫁接并焕发生命活力的有效途径。

干一行爱一行。史俊在新闻领域的成就,都源于他对工作的热忱和执着。早前的1999年秋收时节,当史俊了解到全国劳动模范、余干石口镇农民朱义财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高科技粮食生产的动人事迹后,他前去与朱义财同吃同住,采写到第一手资料,最终创作了报告文学《中国粮王》。该文在《江西日报》一经发表,即获当年12月中国记协主办的第四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报告文学类一等奖。

时间来到2012年,史俊深入余干湖区采访了一个月,创作出长达几十万字的报告文学《鄱阳湖的回声》,该文后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全国引起不小反响。书中既有六百多年前朱元璋、陈友谅决战鄱阳湖的历史片段,同时又记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余干湖区人民开发鄱阳湖的艰辛历程,具有历史积淀和现实借鉴意义,被学术界誉为“最能折射鄱阳湖特色文化的史书”。是的,史俊不断在为家乡代言,以其锋利如刀的笔触,剖析和解构着历史肌理,向读者和观众展示着一个具有数千年文化沉淀的诗意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