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像一头猎豹奔跑在文学之路上

他像一头猎豹奔跑在文学之路上

史俊对待工作可以用狂热来形容,但他在生活中却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他看上去不苟言笑,且衣着朴素,很难让人发现他的特别之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忠厚老倌”,却收获了一份美好爱情。1985年,他与一个叫熊雪梅的女子相识并结婚。时年熊雪梅在古埠供销社当售货员,长得眉清目秀。她一眼就相中了史俊,觉得他既老实又有才华。见史俊穿得寒酸,她还为他置办了几件中山装和衣帽。这与时下农村姑娘向未婚夫吵着要这要那的情形,简直是天壤之别。他们结婚时的衣橱、箱子、床等物件,都是史俊家用自家门前的泡桐树打制的。结婚当天,堂兄骑自行车到古埠街上接新娘,路上把新娘摔了,弄得身上满是泥巴。即便这样,新娘子也不气恼,高高兴兴和史俊拜堂成亲,满屋子都是亲戚们的欢声笑语。背地里村里人都夸新娘雪梅乖巧、懂礼数。史俊自然暗自窃喜。后来,史俊作为农村退伍兵让城里姑娘爱上的事情被省报记者知道了,该记者以《才为媒》为题写了篇通讯登在《江西日报》上,还引起不小的轰动。

1986年8月,他们的女儿史征路出生。女儿的诞生,就像刚完成的艺术作品一样令史俊欣喜若狂。他的生活更有盼头了。很快他迎来了文学创作的丰收,即使在繁忙的新闻报道期间,他始终没有放弃文学。他一边采访新闻,一边写小说。2001年,他的三万五千余字的中篇小说《黄金兵舰驶过鄱阳湖》,在江西省群艺馆主办的《鹃花》杂志发表,获得700元稿费;随后他的又一个三万余字中篇《父亲》再次在《鹃花》见刊; 《中华传奇》《今古传奇》《古今故事报》等先后多次发表的他的传奇类小说。2005年,北京亚视巨星影视公司根据《父亲》这篇小说改编成电影《花香岁月》,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此剧荣获江西省第五届优秀电视文艺奖、优秀影视剧奖,第三届上饶市优秀文学艺术奖。《花香岁月》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上海知青齐高志等人来到鄱阳湖芦花村插队的故事。这或许也是作者史俊的知青情结,当他造访老家昔日的知青点并与重返第二故乡创业的上海知青攀谈时,他再也无法抑制创作的冲动。他要把他少年阶段的那份美好记忆通过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以期告慰那些在特殊年代为共和国背井离乡且甘愿付出的知识青年们。据史俊介绍,电影在余干拍摄期间,县里为剧组提供了吃住。时任余干县委书记陈智祥、县长陈建辉还拍板支持了五万元资金。

史俊对电影的痴迷,还要追溯到他的童年时期。小时候他就有和祖父点火把步行几十公里到隔壁万年县看电影的经历。最后虽然下起了大雨,但并未扑灭祖孙俩内心的火焰,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进在乌黑且泥泞的乡路上,为了一场电影而心存欢喜。《南征北战》《地道战》《刘三姐》,以及后来的《少林寺》《庐山恋》等片,深深吸引着一个乡村孩子的好奇心。在知识贫乏、信息闭塞的年代,一部好电影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或者命运。史俊有电影看,就像过年一样,不管多远都要去看。后来他对编剧产生了兴趣,暗自发誓:今后自己也要成为写电影的人。

他这个梦想一直坚持到上小学、中学,甚至到参军入伍。文学的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1999年,由江西省安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芸编剧的上下集电视剧《小溪弯弯流》在江西电视台播出后引起巨大反响。此剧荣获全国优秀短篇电视剧展播奖、江西电视台1999年度优秀电视剧奖。此事对史俊触动很大,作为同省人,又同是宣传干部,他应该也有优势和潜能写一部电视剧,为家乡树碑立传。

几经酝酿之后,史俊与洪涛、程县太担任编剧的上下集电视剧《母亲湖》终于在2003年横空出世,在江西卫视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间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该剧讲述了余干县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故事,艺术地塑造了基层信贷人的典型形象。由余干农村信用社和江西电视台电视剧部联合摄制,上饶市农村信用社协拍。当时上饶农村信用社下辖十一个分社,每家出资两万元支持该剧拍摄。

十年之后的2013年,史俊《母亲湖》的姊妹篇《我的母亲湖》问世。此剧荣获第八届中国戏剧文化奖大型戏剧银奖。2015年,史俊在《中国作家》杂志影视版发表电影剧本《归乡》,后改编为31集电视剧《重返母亲湖》,2022年12月,该剧本获得江西文化艺术基金文学四类创作项目资助,并获国家广电总局立项。《重返母亲湖》讲述了鄱湖游子田海宏回归家乡、回报母亲湖的动人故事。这是作者继电视剧《母亲湖》和电影剧本《我的母亲湖》之后,又一部以鄱阳湖为背景,以归乡为主题的影视作品。

事实上,史俊还有一部以鄱阳湖为背景的电影作品《鄱湖浪》,该剧写于2012年,并有幸邀请到著名电影艺术家陶玉玲出演。影片《鄱湖浪》再现了湖区人民从1950年代的围湖造田到1990年代的退田还湖,直至新世纪建设鄱湖生态经济区那段悲壮而艰辛的历史,成功塑造了基层干部——泽湖县委书记方星涛“为官一方,情系百姓”的光辉形象。该片取景地为余干县康山垦殖场。彼时正值隆冬时节,候鸟云集,蔚为壮观。

2018年,史俊与上饶市政协主席程建平合作编剧的电影故事片《幸福山歌》,再次邀请了陶玉玲。她的参与,使电影受到更多关注。陶玉玲数次来余干拍电影,在谈到对余干的印象时,她说余干与电影中的柳堡一样是名副其实的梦里水乡。她欣然题写“梦里水乡,创作沃土。祝余干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字幅赠予余干县文联。陶玉玲在20世纪50年代因主演电影《柳堡的故事》而一举成名,后来又在《霓虹灯下的哨兵》《张培英》和《任长霞》等片饰演了角色,先后获得中国电影学会授予的“百位优秀演员”、第15届金鸡百花奖最佳配角奖和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今次她在史俊的作品中重新找到艺术的灵感和表达的欲望,让观众再次领略并享受到老艺术家的精湛技艺。

是的,史俊就像一头不知疲倦且不断绽放生命活力的猎豹,在文学的征途中寻觅和突围。他以每年一部甚至几部的速度创作影视剧本,缔造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和影视帝国。《天涯》《鄱湖浪》《我要上学》《赤贫年代》《守信少年》《父债如山》《万年飘香》《山鼓声声》《寻找冼夫人》《衣被天下》《桃子的爱情》《马家小哥儿》《又见枫叶红》《浙赣生死线》和《徐孺下陈蕃之榻》等,无不是一个信念执着者的泣血之作。他经受了许多的寂寞,但他桀骜的内心又是何等旷达和丰饶!

史俊在创作中是个多面手。对于诗词、歌词创作他酷爱已久。40多年前在《前线报》发表歌词《甜叶》,近几年在江西《心声》歌刊发表《捧读〈清贫〉》《母子情深》等,并多次在全国村歌大赛中获奖。他先后访问了几十个红军游击队的后代,感受到家乡红色文化的魅力,于是创作了《捧读〈清贫〉》《红军哥哥跟我走》等歌词。《捧读〈清贫〉》获得“感动中国”全国词曲征集二等奖,《红军哥哥跟你走》获得“感动中国新创词曲”选拔组委会主办的“长征颂歌——全国大型原创词曲征集”“音乐创作贡献奖”,并作为广场舞旋律在地方流传。近年来,他的一系列的歌词作品,如获奖歌词《鄱湖明珠乌泥村》《花海水乡》等,同样饱含他对故乡一往情深的眷恋。2016年12月11日晚,人民大会堂国宴厅灯光通明,欢歌笑语,史俊带领本县歌手来北京参加第八届全国村歌大赛。当晚比赛结果揭晓,由他作词的村歌《梦回水乡》荣获作词金奖,并获“中国村歌十大金曲”殊荣。

2017年7月,史俊以影视、戏剧创作者的身份光荣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一年江西全省仅有7人入围,可见竞争之激烈。这是继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戏剧学会之后,史俊加入的又一个重要文学组织。

2017年5月,史俊因年龄问题从余干县文广新旅局局长的位置上退居二线。退下来不到半年,当时的县委领导通过县常委会研究决定,让他重新返回领导岗位,第二次担任县文联主席。让一位退下来的干部重新上任,这在整个省里也是少见,充分体现了余干县委解放思想和对干部人才的重用和关心。史俊没有辜负县委的期望,在再次担任文联主席期间,积极组织县文艺骨干落实中央“红色文艺轻骑兵”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精神,进社区、到校园、下农村,甚至上抗洪一线进行慰问演出、送春联入户以及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广大干部群众送去精神食粮,受到普遍赞誉。

与此同时,史俊率先垂范,投入创作,以文学的方式反映并宣传家乡的新变化和新成就。其中,他于2018年创作出现实题材话剧剧本《福音》,该剧在全县巡演200多场,得到国家脱贫攻坚验收小组的高度肯定,称赞它有力地鼓舞了当前的脱贫工作。2019年4月,通过国家验收,余干成功退出了国家贫困县行列。

2020年正值新冠疫情肆虐之际,史俊将话剧《福音》改编成电影剧本《水乡春晓》,力图走院线电影。目前已通过江西电影局初审,并送国家电影局终审。《水乡春晓》讲述了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方彩云,为使全村群众真正富起来,遂从精神扶贫入手,帮助他们破除迷信,将菩萨庙改为农民俱乐部,并通过产业扶贫等一系列举措为群众解决各种困难,最终使他们走上富裕之路。史俊以敏锐的新闻嗅觉和文学初心,将这一盛行于乡村的迷信活动加以鞭挞和反思,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这类题材一度被视为创作禁区,但史俊秉持一个写作者的责任和良知,勇于向现实挑战,在文学的纵深处呈现精神之花的绚丽及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