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丛林:保持一颗求索的灵魂

都市丛林:保持一颗求索的灵魂

1980年代的赣东北,万年师范学校可谓如雷贯耳。虽然成立时间不长(始建于1978年),但多数人为了进这所学校,真是下足了苦功,有的学生甚至连补了多个初三,为的是考上这所学校,继而跳出“农”门。

胡才春到万年师范工作时,高仁福是该校自建校以来的第二任校长,正是他的慧眼识才使得胡才春有了施展的机会。事实证明了这一切。胡才春很快与学生们打成一片,从课堂到课外,到处都有他们欢快的影子。即使在野外写生现场、在厂矿采风间隙,胡才春都能及时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辅助他们完成当前的作业。没有比敞开心扉交流更有效的教学。师生间建立的信任和友谊增长了这种默契及功效。

胡才春根据切身体会创作的教学论文《寓教于乐》发表于当年的《中国教育报》。他的经验让多数同行找到教学的切口和解决办法。同时这也是学生所愿意接受的。1993年,胡才春在江西省中师青年美术教师授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他是个珍视荣誉的人,希望借此机会攀登更高的山峰。

然而多数时候他却是孤独的。这是一个追求精致者的难以言说的孤独——在他内心拥有一个更高的境界,他期待自己抵达和跨越!

他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他彷徨、苦闷,信念坍塌,但他又试图重建信念。

不日,上饶市开始人才引进,从九百多名报名者中选出二十五名,并下发调令。因为胡才春不是副科以上干部职务,所以要主管单位批准同意。而上饶地区教育局长出于某种考虑,坚持不放人,这样胡才春只能暂行借调到上饶市影剧院。在征求新婚妻子江莉的意见后,他跳槽到上饶市影剧院,重新干起了老本行——美工。其时,江莉这个来自家乡信江南岸的姑娘,刚刚被分配到万年乡下的珠山小学做了一名语文老师。对于丈夫的选择,她发自内心地支持。她何尝不是一个为了理想而拼尽全力的人。社庚乡莽莽群山曾一度禁锢着她的思想和肉身,但她凭借毅力和信念,最终走出了大山,以胜利者的姿态执起她心爱的教鞭。现在她要唤醒更多迷茫的孩子的心灵,并像月光一样洗濯蒙在他们身上的灰尘和锈迹。

有了夫人的支持,胡才春这才放手一搏。

但半年之后,他又从影剧院应聘到《上饶日报》做美编,即版面设计。这个空间似乎更适合安顿他的灵魂。

耳濡目染的原因,他突然喜欢上了文学,虽然之前也投过稿,但那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他要写散文、诗歌,并让它们变成铅字。很快,他的一个豆腐块儿上了省级杂志《聪明泉》。这是多么大的激励,接着他又往《作家报》和《中国校园文学》上投,也被他投中了。它们不约而同都寄来了稿费,这让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喜出望外。

后来他有所感悟,认为画画要想达到高度,离不开文学的助力。美术大师徐悲鸿、吴冠中莫不如是。认识到这点后,他报考了江西省教育学院中文系函授班。在学习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也写了不少原创,期冀在书画和文学上实现飞跃。此间他正酝酿出版他的第一部散文集《才春才情》,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的申请表也递上去了。

1996年,新任校长詹文清邀请胡才春回万年师范执教,并许以中央美院进修的条件。胡才春在外面漂了一年,渴望沉淀和稳定。退一步海阔天空,以退为进,于是他便答应了新校长的邀请。毕竟他的档案还在原单位。

不日,学校出资八千元报销了胡才春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的进修学费。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他走进了中央美院国画系,师从田黎明等国画大师,主攻花鸟。时间为期一年。田黎明是安徽人,仅比胡才春大九岁,更擅长中国画山水和人物。他现为中国画学会会长,曾在给胡才春的散文集《才春才情》的序言中写道:“才春是一个苦学的人,以修身来积淀自己宽广的胸襟,注重散淡的、向上的、明亮心性的生长。读才春的画,像读才春的人一样恬淡而美好。”

在这样一种艺术氛围中,胡才春可谓如鱼得水。他知道他遇到了真正的知音。这些年在生活中的漂泊和寻觅,事实上正是心灵枯竭所带来的阵痛和苦闷。现在,上帝之手把他安放到了一个正确的位置。

在国画系主任田黎明的支持与协调下,胡才春与另外四位同学赖永刚、杨和平、王永丽、韩玲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了一次中国画展,时间是1997年7月22日。央美包于国、姚有多、郭怡孮、田黎明等领导、教授前往观展,并当场提出意见,给年轻学子们带来巨大动力。与此同时,《美术》杂志咸义老师、 《人民日报》王玉芳老师、 《中国教育报》高明生老师等人分别拿出宝贵版面,对此次画展给予全面推介报道。以上编辑后来都成了胡才春的良师益友,双方交流频繁,留下不少佳话。

也许是命运捉弄。按最初的进修程序,胡才春应该被安排到“助教进修班”,这是美院招生办主任陆符均事先圈定的。然而开学时却出现了变化,胡才春被划到普通的进修班。究其原因,是陆符均重病住院,学校临时换了一位新主任。那天,胡才春拿着鲜花和水果去医院看望一面之缘的陆主任,见其苍白虚弱,终不忍开口。陆主任或许也是个赏识人才的伯乐,但此刻显然已无能为力了。

“助教进修班”学员与普通进修班学员的差别,就是前者毕业后可以到任何一个大学任教。这种差距不可谓不大。胡才春与这个天赐良机失之交臂。毕业后,他重新回到位于赣东北偏僻一隅的万年师范学校。这里有他的家,却没有梦想。他的梦想在大都市。他要在都市实现他的艺术梦、画家梦。他在心里暗下决心:“北京,我还会回来!”

2000年初秋,胡才春辞去万年师范学校的工作,只身前往北京闯荡。

他应聘到北京力迈外国语学校教授美术。这是一所中美合作成立的致力于中美基础教育的高端国际学校,注册学生可同时拥有中美双学籍。校长是曾经在北京景山学校担任校长的敢峰——一个曾在教育界叱咤风云的人物。1960年代,中央提出在全日制的中小学教育中,要做到“四个适当”: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重大的改革必须先经过试验。为此,中央决定专门建立一所学校,进行城市中小学教学改革试验。北京景山学校因此应运而生。当时才三十出头的敢峰出任景山学校第一任校长。

从小县城到首都,胡才春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他所拥有的丰富经验和教学实践令他有备无患,并得心应手。他在偌大的国际化校园里重新找到适合自身的定位和打开的方式。他再次获得师生的尊重和爱戴。与此同时,月薪三千元足以让他应付陡然上升的生活压力。这相当于他在原单位近三倍的收入。

2003年北京突发非典疫情。人人自危。

在这个敏感且多虑的夏季,胡才春辞职了。对他而言,私立学校也只是一个过渡阶段。他暂时躲进了他的出租屋,用画笔抒发苦闷而彷徨的心境。但是等待他的麻烦接踵而至。他还得挣钱吃饭。

在接下来的日子,他手书六十余份求职信,落款盖上自己的印章,然后上邮局寄往北京的各个学校。其中北京铁路二中、北京实验中学、顺义区牛栏山一中、通州区潞河中学以及北京徐悲鸿中学等纷纷伸来橄榄枝。在众多名校中,他最终选择了徐悲鸿中学。他喜欢画马的徐悲鸿,其俊逸洒脱的《八骏图》曾一度影响了他的绘画创作和桀骜的艺术雄心。

2004年9月,他到徐悲鸿中学执教,担任该校美术、摄影、语文等多个课目的老师。同时担任校长助理,负责处理学校的其他事务,两项加起来有十来件事情,令胡才春分身乏术。这或许不是他想要的。在坚持了半年之后,他终于熬不住了。他又辞职了。这是个痛苦的抉择。

2005年下半年,他幸运地被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聘为美术教师。月薪七千元。清华附中在北京首屈一指,升学率在全市居于前列。老师的积极性高,学生朝气蓬勃,学校的社会形象好。能在这样一所中学任教,是当前很多师范类求职者的愿望。胡才春也不例外。

他几乎将全部精力扑在教学上。他的教学水平很快得到学校及师生的认可。2006年春天,正值樱花盛开,来自东京大学、千叶大学等全日本三十余所高校的校长造访清华附中,唯一参观的一堂课,学校安排由胡才春来讲。这对胡才春来说可谓猝不及防。但他没有推辞,而是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参观的时候到了。日本客人鱼贯走进胡才春的教室,他们看到了一个谦和俊朗的老师和一群生龙活虎的学生。胡才春按计划讲授他的课程——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框,然后在里面相继画上富士山和樱花,框的上方写了四个大字:“美在其中”。这幅画显然表达了对客人的恭敬之意。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樱花更是日本世代沿袭的美好花种,远至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和江户时代,樱花都作为国花而受到日本国民的推崇和爱戴。今天的樱花,寓意勤劳、勇敢,它根植于日本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土壤之中,同时也成为世界各国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审美取向及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今次胡才春展示他独具匠心的即兴之作,可谓一气呵成,效果良好。

接下来,胡才春利用幻灯向客人展示了他和学生的画作。中国的国粹在他巧妙的布置下,呈现出唯美且高深莫测的意境,令现场观众不胜唏嘘。最后,他们进行了互动,胡才春和学生们将各自的画作赠予客人,气氛一度被推向高潮……

清华附中的教师,60%有编制,另外40%为社会招聘人员。胡才春属于后者。但他似乎不在乎这些。他更看重他的艺术环境。来京的这些年,他积累了广泛的人脉,有书画界的,也有文学界的。而其中书画对他的吸引力最大。他开始出入这些活动的沙龙,结交业界朋友并受邀参加笔会和画展,那是怎样一个奇妙的世界:艺术将志同道合者聚在一起,展现出超越世俗的光辉和魅力!

2008年夏秋之交,胡才春离开了执教三年的清华附中,专司书画创作。某日,在毗邻中国戏曲学院的一间简陋的出租屋里,他收到附中学生寄来的一罐千纸鹤,那是全班同学送给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老师的礼物。睹物思人,胡才春抚摸着一个个别致而精巧的小玩意儿,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事实上,胡才春心里也有过这种情愫。江西文艺学校曾教授素描的童建颖老师就与他结下了莫逆之交。童老师在文艺学校教了五六年之后,被调往上海陶行知艺术学院,后来又到澳门支教。在澳期间,童老师把胡才春当年五六张速写作业寄给他,说物归原主,让胡才春十分感动。原来十多年时间,老师始终把一个学生的作业带在身边。接到信函的那一刻,胡才春也流下了热泪。想起老师对他的关心、鼓励,他唯有用成绩回报这份真情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