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涩年代的记忆

青涩年代的记忆

“身为君,当出淤泥而不染;心若兰,不因无人而不芳。”在谈到对生活的态度和感悟时,若兰习惯以这两句话表明她的立场。这也是她的微信的个性签名。之前她曾用过“君子兰”这个笔名,“君”同“军”,一语双关,契合了她内心朴实的向往。后来她又把笔名改为“若兰”,且一直沿用至今。

若兰原名叫涂军兰。1977年的夏天,她出生在余干县三塘乡。他们一家居住在三塘街上,常年伴随着集镇的喧闹声,别有一番生活的情趣。若兰有四个兄弟姊妹,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早年她爷爷奶奶是布商,在三塘一带很有声望。她的父亲涂相林是余干县党史办退休干部,母亲李梅花毕业于“共大”。“共大”是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简称,是江西创建于1958年的一个半工半读性质的学校,是当时全国重点院校之一。若兰家在“文革”年代被划为“资本家”,为此她母亲吃了不少苦,后在余干县农科所退休。

若兰打小就在书堆里长大。这一点也不夸张,早年她爷爷奶奶经营布匹生意,赚了一些钱,购置了临街的一栋二层木楼房,三榀二间,总面积有近千平方米。一楼前半部分用来做生意,后半部分是大厨房,中间还有房间;二楼全部用来居住及放置物品,木阳台是她小时候观看街景用的(那时候晒衣裳都不放在阳台,而是用竹竿晾晒在院子里)。由于地理位置好与面积大的优势,于是三塘乡公家的第一家新华书店就在她家开始运营了。

她从记事起就知道父亲十分爱看书,经常捧着大部头在或明或暗的光线里聚精会神地读着,那幅剪影在若兰的脑海里定格成了最美的画面。她的文雅大概就是在那时培养起来的。她从书海中找到了神秘的入口,那里有动物乐园,有童话王子,以及早期诗歌的启蒙。她像父亲那样爱看书,在知识的海洋中陶冶性情并伺机在个人空间搭建秘密王国。

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因为妈妈要照顾爷爷奶奶的原因,若兰被家里送进了三塘小学,最终在县城的余干二小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初中则进了余干二中。然而在她初三临近毕业时,她却染上了肺结核。这是那个年代的常见病,更是顽疾。后两个月的课压根无法上,中考她也没打算考,父母那时一心只盼着她的病能快点好起来,其他都可以放放。后来还是姐姐说:“去吧,尝试一下中考的滋味也好。”因为姐姐清楚地知道,这病对她意味着什么。她最终神情恍惚地进了考场,父亲则提心吊胆地在考场外等着她出来去医院做检查、打针。每每忆及此事,她总要说那是她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无助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