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仁爱之心是事业走向成功的阶梯

秉持仁爱之心是事业走向成功的阶梯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在《新约·哥林多全书》的章节中,《圣经》以其慈悲的胸怀告诫世人及其信仰者,唯有心存良善,才能在艰难的尘世中收获幸福的果实。

正是因为对幸福的理解和对众生所怀揣的良善,张永生和家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而张永生本人也似乎在这场人生际遇中得到新的顿悟和启示。他的爱人江小莲就是母亲在老家的礼拜堂认识的,共同的信仰使两家人走到了一起。那个从小在江边长大的姑娘,水性很好,曾经在江里救过人,一时传为佳话。她不计较张永生家里穷。2006年结婚之后,跟随张永生四处漂泊,吃了不少苦。后来夫妻俩共生养了四个孩子,日子过得简单而知足。他们能走到一起也是听说张永生是个热心肠的人。订婚时,有个亲属提起数年前张永生在一次赶集中帮老农推粪车的经历。那是白马乡茅柴山的集市,一个素不相识的庄稼人拉着一板车牲畜粪便到田间去,在上坡时突然上不去了,周围人来人往,没有一个人帮忙,当时正在赶集的张永生看见后,连忙跑上前帮老农将车子推上了坡,引得周围一阵窃笑。他们大概是笑张永生不怕脏不怕臭。张永生推完车后确实弄得一手的脏物,可他毫不在乎,朝一个劲地向他致谢的拉粪车的老农挥挥手,随即消失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他未婚妻听到张永生的这出故事,对他更是刮目相看。

其实这都是张永生骨子里养成的习惯。还在读初二时,他一个同学的脚受伤了,走路十分困难。因为要每天回家换药,张永生就在每个傍晚用自行车驮着同学回家,直到他伤愈为止。为此他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张永生外出打工的时候,这名同学考取了邻县的万年师范,毕业当了几年老师之后,又考取了县里的公务员。2005年暑假,同学还专门跑到东莞看望过张永生,他们游览虎门炮台时,张永生让同学将两串贝壳带给未曾见面的女友江小莲,顺便让他把把关。

关心他人、体恤民情,是张永生所秉持的社会公德,也是他在日常生活中曾经感受过的人间温情。县作协副主席、文旅局办公室主任卢新民曾经是张永生初中阶段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初三那年,有次张永生因生病没去上学,卢老师得知情况后,冒雨骑车去村里看望张永生。一路泥泞,卢老师甚至是扛着自行车,边走边打听张永生的村庄。来到他家后,卢老师被张永生破败的家境震惊到了,当即允诺要为张永生申请助学金。

或许是兴趣原因吧,张永生十分喜欢语文,平常除了周记和课堂作文外,他还会把在课外写的诗歌送给卢老师看。卢新民老师不仅要批改,还要把它当范文在课堂上念,并张贴在学校的文化墙上供大家欣赏。这是多么大的鼓励和鞭策啊,一颗文学的种子在少年张永生的心里悄悄萌芽。在卢新民老师的直接影响下,张永生的创作越发投入,发展到后来竟累积写了一部诗集,他把这部命名为《心声》的诗集装订起来送给同样是文学青年的卢新民老师过目,师生在这一瞬间擦出了诗意的火花,看过之后卢新民老师在扉页写了一句勉励的话:心声心声,永生努力!

这就是生活赋予一个少年的梦想。无论岁月如何艰难曲折,都不曾磨灭它诗性的光环和绚烂的回忆。

张永生的父亲从小命苦。9岁那年,家里因一场大火烧得片瓦不剩,晚上盖稻草睡觉,直到27岁才和张永生的母亲相识结婚。然而当年张永生的母亲因脚痛不能走路,最终花了三年时间,几乎花光家里所有才治好了他母亲的脚。父亲直到30岁才有了第一个孩子,也就是张永生。然而穷有穷的志气,夫妻俩相濡以沫,在苦难和煎熬中支撑起了一个完整的家。

在张永生的记忆里,他父亲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早前有户人家着火了,他父亲多次冲进屋里抢救家具物件,将危险置之脑后。在贫穷的年代,置办一件家具多么不易。父亲把这些细节想得很仔细。之后,他又把家里本就不多的口粮和年糕拿出一部分接济人家,同遭遇火灾的人家共渡难关。类似这种事有很多,以前他父亲还多次在池塘和水井里救起过村里落水的孩童,在生命的紧要关头,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可就是如此热心肠的人,还是受尽了人家的欺凌,曾经因为稻田放水或修整田埂的事,多次被一户人家的父子满田畈追着打,直打得头破血流,半个多月不能下床。打人还不解恨,甚至还打到家里来,把张永生家的房门、窗户和仅有的一些家具破坏殆尽……一幕幕村霸骄横跋扈的恶行场面,给张永生留下了深深的伤痛。但他念及父母年事已高以及自己的孩子尚小,总是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不希望把事情闹大。这一切都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自己从小就本分、善良的个性有关。是的,即使父亲遭遇如此不公的对待,张永生依然深爱着家乡的草木,深爱着土地上的乡亲。他也总盼望着自己有朝一日发达了,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在他看来,深怀感恩,是一个人无论处在顺境或逆境都应坚持的品行和道德底线。

2016年,老家茶园村拟举全村之力修一条进村的水泥路,以解决常年困扰村民出行难问题。张永生得知消息后,发自内心地拥护村里的决定。虽然在外打拼十来年没回过老家,但他愿意出一份力。他利用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和日常建立的广泛人脉,和乡亲们一起,为村里募集到五万多元的修路款,可谓雪中送炭!村里为记住张永生和他朋友们的功德,将他们的名字刻在村口的墙壁上,让子孙后代牢记这份赤子之情。

他希望用切身行动感染并教育好子女。2017年下半年,张永生把几个孩子送回老家读书,特意把村里闲置多年的老房子装修了一番,曾经被破坏的大门和屋檐外墙逐一刷上了涂料,顿时亮堂堂的有了生气。劳碌了大半辈子的父亲依然放不下土地,房前屋后、自留地、撂荒地都被他开垦了出来,他在上面种瓜种豆,种荞头和辣椒,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为了配合父亲,张永生的母亲也行动了起来,每天天不亮就用三轮车将这些新鲜蔬菜拉到街上去卖,日子过得很充实。老两口儿重新找回了昔日忙碌而充实的时光。这一切都是张永生所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