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茅山,爱情与理想的发源地
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先后经历了江西省第五医士学校、上饶卫生学校、上饶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赣东北医学院等时期。最早创办于1951年。2013年,该校再次改名为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曾担任国家卫生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竺,早年就毕业于该校。这是全校师生的荣耀和骄傲。
彭贵主的加入,也像一枚石子一样掷地有声。他在学院医疗系是个活跃分子,不仅功课好、常拿奖学金,还在音乐艺术上屡有建树,经常登台演奏表演节目,其二胡曲更是常被校广播站拿去播放,当悠扬的旋律传遍校园的各个角落,那些情窦初开的学子们要么沉浸在书本上,要么正经历着一场曼妙的爱情,音乐给予他们无穷的勇气和力量。
而彭贵主的爱情似乎并未到来。虽然一表人才的他不乏崇拜和追求者。
数年后,他在百里之遥的大茅山找到了答案——一个叫姚珠的女孩进入他的眼帘。她是广播站播音员,优美的声音像清风般撞击他的心胸,令他在孤独的异乡顿时有了莫名的归属感。
彭贵主是在1981年7月,经分配来到德兴县大茅山垦殖场职工医院的。他是全场第一个大学生。史料记载:1957年底,在中央“开发山区,建设山区”的伟大号召下,时任江西省委书记方志纯(方志敏的胞弟)带领省直机关部分干部、转业军官和城市知识青年,来到方志敏等革命先烈曾洒下鲜血的德兴县山区,创建了大茅山垦殖场。经过二十多年发展,这个省属农垦机构已涵盖化工厂、造纸厂、铜矿、水电站、各种木竹制品厂等五十多家企业,其中还包括极为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耕地。彭贵主曾听他的岳父说过,大茅山拥有的资源只要合理开发利用,可以让大茅山人世代不穷。
刚踏上这块土地时,他也被这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等自然风光深深吸引着。坐落在一片森林里并拥有一百多张床位规模的大茅山医院,周围空气新鲜清新,要图安逸这绝对是个好地方。可他似乎难以满足现状,他意识到这里不会是他的归宿。一个医生,尤其当他毕业时就想好要成为外科医生,足够大的医院、足够好的设备以及拥有诸多高水平的医生是他成长的必备条件。因此,自踏上这片土地的第一天,他就想好了要第二次起航。
让他意外的是这里不具备前两个条件,却拥有第三个条件——这个小小的山区医院竟有一群高水平的医生,成为护佑他成长的老师。他们是张玉华、赖世德、袁纪民、毛永富、刘昆询、何邹、吴善麟……这些医生大都来自省一附院、二附院、省人民医院和省妇幼保健院,都是医术高超且处于年富力强的时期。上饶地区医院的主任们到德兴县医院会诊都会叫上他们中的几个,以便为可能的疑难问题提供后援。他们都曾是被普遍看好的江西南昌几家顶级医院的主治医师,为响应国家号召来支援山区建设,是开发大茅山的功臣。彭贵主还记得他的外科启蒙老师张玉华主任掷地有声的话,“跟着我做保证你到任何地方都没有人认为你操作不正规”。确实如此,那个年代他们把省城一流医院的技术带到了山区,个个医德高尚、医术高超,在当地百姓眼里可谓是华佗再世。这让彭贵主颇感安慰。
但这还不足以动摇他再上台阶的决心。
最幸运的是彭贵主在大茅山收获了他的爱情。1985年他与妻子姚珠相识。当年的姚珠身材高挑,衣着时尚,是大茅山宣传部门的干事兼播音员。
姚珠曾经在县体校训练乒乓球。在场内职工比赛中和球友蔡素娟经常获得冠亚军,在全省垦殖系统乒乓球赛中拿过亚军,她和球友蔡素娟联手女子双打,以致全省垦殖系统找不到对手。同时她因靓丽的外表也一度被称作场内的“一枝花”,与帅气、精干的彭贵主可谓一见钟情。1986年彭贵主到上饶地区医院普外科进修,同时备考硕士研究生,结婚日期定在他研究生考试后的一天。新春伊始,两个年轻人揣着仅有的一千块钱到上海旅游,后又回到彭贵主的余干县老家办了酒席,将新婚之喜的气氛推上高潮。
姚珠的母亲是浙江人,当年跟随姚珠的外公逃难至大茅山。“大饥荒”时期,因江西受影响较小,先后安置了浙江、安徽等地灾民五十多万人。1958年,数千名浙江灾民涌入江西德兴,大茅山垦殖场以工代赈,灾民得以扶持安置。之后很多灾民选择留下来,成为垦殖场的职工。而姚珠的父亲姚炳秋则来自省城南昌,早年是江西省劳动人事厅的科长,因为发表文章言论激进而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大茅山参加劳动,期间与姚珠的母亲相识。几年后即平反,他在大茅山的基层农场任职,彭贵主分配到大茅山时,岳父已升任大茅山垦殖场副场长,工作能力强且有良好口碑,彭贵主十分敬重他。1987年胡耀邦主政时期,国家落实下放干部回城政策,姚炳秋重新调回省劳动人事厅,担任审计处副处长。后来又调至省劳动保护教育中心任副主任,直至退休。然而他却退而不休,很快被单位返聘创办人事厅印刷厂,并任厂长,一直到76岁才居家休息。彭贵主清楚地记得,当时岳父从垦殖场调回南昌时,带了满满两箱子笔记本走,里面记录的正是他在农林技场钻研农林知识的笔记,以及在省人事厅审计处任职时钻研审计知识的笔记,字迹苍劲清秀,整整齐齐。岳父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和奉献精神深深激励着初出茅庐的彭贵主,他也一直把岳父作为学习的对象。
彭贵主由张玉华主任带着学习外科技术是幸运的。
张玉华上能开颅、开胸,中间能看肝胆脾胰胃肠肾,下能做输尿管膀胱,以及脊柱四肢骨科,几乎无所不能。此外,生活中的张玉华还能做家具,木工技术能与专业的木匠比。他曾给彭贵主讲过苏联一个外科医生为了做好外科,曾经在街上为人家纳鞋底的故事。医院的小手术数量有限,但几乎没有不能做的手术,彭贵主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他吃住在医院,即便半夜或凌晨有个清创缝合的小手术他也乐滋滋地去做,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成长机会。为了熟悉实体解剖结构,彭贵主解剖过多具引产胎儿。后来在研究生期间,他随几个年轻解剖老师出去解剖一具尸体,老师取交感神经标本找不着位置,彭贵主早就了解到胎儿时期神经优先发育,对脊柱两旁的交感神经链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便轻松地帮他们完成了任务。
努力与勤奋总是有回报的,因为表现突出,1987年他被破格晋升为主治医师。按规定专科晋升需要满七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茅山医院还办了个大茅山医专,培养了几届医生护士。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穿上白大褂进病房,白天上班晚上上课,先看病人后看书,往往是还没见到书上的专有名词而心里早已知晓,学习兴趣大、效率特别高。从大茅山医专走出来的医生,后来都成了大茅山医院的骨干,他们中有余瑞桥、江长青、王青、万震、杨贵和、周伟芳、韩来强、万个尼等。这支队伍非常务实,没有一个书呆子。其中前面提到的几名医生后来还调到其他市县医院做学科主任,成为学科带头人。那是一群有见识有勇气的省城的医生,因地制宜解决了人才短缺的问题。他们的探索是成功的,虽然那些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拿到国家认可的文凭,但却有着丝毫不逊色于正规医学院毕业的学生的实际能力。他们来自大山,最终扎根山区为父老乡亲做着最贴心的医疗服务。
彭贵主后来在很多场合提起过这种办学方式,打心里佩服那些省城医生们的智慧和勇气。1986年彭贵主被选拔到上饶地区医院普外科进修时,在大茅山医院工作才五年,但已经能做不少较复杂的手术。以至地区医院普外科主任直夸赞他的操作基本功扎实,说不像是基层医院来的。说到底都是受益于省城来的那些医生们的悉心指导。
彭贵主一直有个研究生梦,并期待自己在医学领域更上层楼。为了锻炼这种耐力和恒心,他坚持长跑、冷浴,还曾经冬泳过,跑步锻炼时也不忘带个英语单词本随时进行学习。中午、晚上睡觉前,他还要强迫自己做100道英语题。有种信念始终在支撑着他的意志和执行力。
在上饶地区医院进修期间,他经常和王光荣同学交流讨教研究生考试的备考问题。王光荣是他们班上最优秀的同学,鄱阳中学高中一年级提前一年参加高考便被录取到江医上饶分院。如果不是提前高考他极有可能考取清华北大,当年都是听信了老师的安排。他的年龄小、个子小坐第一排,考试总是考满分。毕业毫无争议地留校,然后考取上海医科大硕士,成为那届同学第一个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还回到母校效力,不久又考取上海医大博士。后来历任上饶地委宣传部长、上海某区卫生局长、区人事局局长等职。他是典型的天才加勤奋。王光荣的榜样力量给彭贵主的研究生考试增添了信心。当年彭贵主报考南京铁道医学院研究生,分数上了线,可通知书告知名额有限不予录取。其实那时他要是明白的话,可以拿着那个成绩单到任何有名额而又愿意接受的学校就读。
1987年他继续备考,但因女儿萌萌的出生与考试时间靠近而放弃了考试。好在迎接女儿的喜悦冲淡了放弃考试的遗憾。
1988年再考,最后录取到大连医学院(后改为大连医科大学)外科专业,研究方向是肝脏与门静高压症。导师沈忠义是当时大连医科大附一院业务院长,技艺高超且平易近人,曾被评为大连市优秀党员。他爱人是中医教授,学术上同样卓有成就。彭贵主是导师的开山弟子,对他爱护有加。他至今牢记他导师的一句教导:手术要做得自己吃得下饭睡得着觉。
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研究生期间彭贵主已经能够熟练完成胃癌根治门脉断流等大型手术,比他同年制医生早了好几年。导师是第二个在他的医学生涯中影响巨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