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选承诺:三年不拿村里一分钱工资

竞选承诺:三年不拿村里一分钱工资

立教村以寺得名,原名安古寺。后建天主教堂于村中,遂改名“立教”。这里是琉璃河商周遗址的一部分,但是一直未被挖掘。商周古文化遗址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掘,地址位于琉璃河镇董家林村,已出土了距今2000-3000年前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其中有陶器、骨角器等。此次除了发现城址,还发掘了西周燕国贵族墓葬区,出土了一批带有燕侯铭文的青铜器。1988年,琉璃河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其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录。

立教村地处商周遗址辐射圈,冥冥之中的历史呼应和文化传承使其沾染了些许故国余韵及现实商机。然而,数十年斗转星移,这块方寸之地依然贫穷如故,百姓一度“看天吃饭”。据史料记载,立教村分别在1939年、1963年和1976年等年份遭遇永定河、大石河决堤,洪水淹没了农田和房舍,使农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全村百姓苦不堪言。

农民要致富,需要一个好带头人。

2001年4月26日,立教村进行新一届支部及村委会选举。范振宽在人心涣散,百姓满怀期待的背景下挺身而出,竞选村委会主任。为此,上届班子成员放出话:现阶段还没有人能胜任书记和主任!更刻薄的话还在后面,让人听了极不舒服,甚至带有威胁的意味。但范振宽咽不下这口气。

家人极力劝阻范振宽别蹚这个浑水。然而他决意已定。

他在发表竞选感言时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让全村人刮目相看,他说如果他当选,三年不要村里一分钱工资!

事实上,村民并不在意干部领不领工资,而重点是要看他的能力和诚心。不出所料,范振宽高票当选。

不日,这个精明的生意人撂下做了十几年的营生,到村委会走马上任。他像一匹志在必得的快马,为引领村民致富奔小康冲锋陷阵。村民们很快发现,他们选范振宽选对了!

2004年11月,范振宽出任立教村支部书记。这是个承前启后的时间点,一方面他要消除近两年由“非典”疫情带来的创伤,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生产;另一方面他要出台招商引资政策,为虚弱的集体经济造血,以及为那些尚在贫困线上挣扎和守望的百姓带去希望。

行动胜于承诺。

2004年12月20日,范振宽引进北京科泰兴达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这是立教村首家有规模的进驻企业,以经营加工过滤净化设备、水处理设备、环保设备等为主业,它的进驻为立教村带来了人员就业、素质培养以及环境整治等一系列变化。

范振宽从中看到了曙光。在他担任支书的十几年时间里,相继引进北京春香禾福食品有限公司、北京创新文昌伟业家具有限公司等二十多家企业,为全村的经济发展积蓄了后劲。

范振宽的竞选承诺“三年不拿村里一分钱工资”,并不是一时脑热而吹嘘的狂言,他是出于对村民真正的体恤和关心,而从心底道出的由衷之言。立教村两千多人口中,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全村三千亩耕地,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多数人的生活还很困难。2005年,范振宽从实际出发,在全市率先免除村民的农业税,比国家出台免除农民税收的相关政策提早了一年。2006年1月1日,国家正式取消农业税。据测算,取消农业税后,全国农村税费改革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250亿元,人均减负140多元,平均减负率达80%,农民负担重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扭转。

范振宽吃尽了税费的苦头。早年他们一家六口,即使起早摸黑地干,到头来依然吃不饱穿不暖。乡镇和村里的“三提五统”,加上各种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农民身上就像压了块石头,喘不过气来。繁重的税负严重限制了农民实际收入的增长,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恶化了干群关系,给社会带来各种不稳定因素。立教村提早一年取消农业税,是一件顺民意的大事,更是以范振宽为首的支部班子从实际出发展现出的改革雄心和服务态度。也是从这年开始,村里凡是年纪上了55周岁的村民,每人每月从村委会领取50元生活费外加1桶食用油。至2021年范振宽退休,55岁及以上村民每月所领取的福利达900元。此外每人每年还有3000元土地流转费和400元湿地公园流转费等各项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