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第一个买卡车的人

村里第一个买卡车的人

范振宽生于1955年,彼时共和国百废待兴。那时他的村子还属于河北省宛平县。1958年,宛平县改名房山县,与该省的通县、顺义、大兴、良乡等五县划归北京市管辖。范振宽出生的这一年,国内依然弥漫着战争硝烟。1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一江山岛。2月,大陈岛及外围列岛解放。至此,浙江沿海岛屿全部解放。国民党残部仓皇逃至台湾岛。

饥馑和贫穷伴随着范振宽的童年和少年生涯。他们兄弟姊妹四个,范振宽排行老三,上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在范振宽的印象里,每逢春节,他家从未放过鞭炮。不是不想放,而是穷得买不起。听着别人家鞭炮齐鸣的热闹劲儿,这个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贫寒之家未免太冷清了。往往这个时候,范振宽几兄弟就呆坐在门槛或石墩上,等着父母为他们做一顿好吃食,那是从平时有限的定量中节省下来的口粮和副食品。过完正月头几天,他们又将面临节衣缩食的拮据日子。这种日子对范振宽而言可谓刻骨铭心。

由于穷,家里供不起范振宽哥儿几个读书。他本人所接受的教育更是以天计算。但范振宽十分聪慧,常常语出惊人。他总在挖空心思试图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家庭环境。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983年,28岁的范振宽做了一个惊人决定:买卡车跑运输!

这应该是个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在经过市场调查后,他高兴地看到北京的建筑工地逐渐多了起来,而建楼盖房所需的砖石更是供不应求。虽然国有运输公司承担了大部分运输任务,但是缺口很大,急需外部力量填补这种空缺。有个细节范振宽看在眼里,他发现那些国有运输公司的司机架子都很大,而且到点就下班,工作时间之外不会多拉一块砖。这无疑给私家车提供了可乘之机。然而,范振宽同时发现,国有单位盖房基本不用个体户的车,他们信不过个体户,也嫌他们势单力薄、撑不起场面。

抓住这些问题,范振宽并不急躁。他首先要解决卡车问题。

没有钱买车,他就找关系从银行贷了5000元,将一台二手4吨的大卡车开回家。他不会开车,暂时也不想学,而是专门从河北涿州找了两位司机。其中阮姓司机是个复员军人,在部队是卡车司机。另一个司机姓李。他们驾驶技术都很过硬。范振宽给两位司机每人每月开400元工资,这在当时是一笔大钱。两人倒班,歇人不歇马。范振宽包他们吃住。

贷款买完车,家里连买汽油的钱都没有了。这依然难不倒范振宽,一个字:借。他把从亲戚朋友那儿借来的几十块钱都买了油,将油囤在家里,用油布盖上。这样一来家里更不敢放鞭炮了,怕引燃油桶。好在打小就习惯了不放鞭炮的日子,现在是个有车的人家,日子比过去有盼头,此时的冷清和彼时的冷清可谓天壤之别。

1980年代的中国农村,正在推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更多的农民尚在自己的几亩田地大做文章,期望在未知的土地上找到致富的捷径。而此刻,范振宽反其道而行之,他努力走出这块土地,成为村里第一个贷款买卡车的人。他看到比种庄稼更有前景的致富手段。他内心期待着。

与此同时,为了出行方便,他买了两辆旧自行车,一辆拴在永定门火车站,一辆拴在丰台火车站,便于进城跑业务。那两辆自行车旧得不能再旧了,骑上去嘎吱作响,没人会惦记。范振宽一下公交车,就骑着它满城里转,渴了饿了,就在路边买几个火烧或油饼,顺便要一碗开水喝。在他的反复打探下,他掌握了一个弥足珍贵的消息源:环卫公司盖厕所以及老百姓家里盖房,需要大量的砖,他们愿意跟个体户合作。范振宽乐得一蹦三尺高。

4吨的车,一次性可拉2600块砖。每块砖售价4分,刨去运费2分,范振宽每块砖可净赚2分钱。一车砖就是52元。他和司机每天至少要拉五六车砖供应各个建筑工地,自己装自己卸,一天下来总是蓬头垢面,身子也累得像散了架一样。

这台4吨载重卡车在两年之后完成了它的使命,范振宽以一万元的价格把它卖出去了。光车钱就赚了五千。他继而拿出三万五千元又买了辆5吨的卡车,雇的还是那两个师傅。

生活就这样在日积月累中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老范家在三小子的经营下翻了身、有了底气。很快,女儿出嫁了,小子们也一个个成家立业。其中,范振宽相中了邻村兴礼村的姑娘修淑连,姑娘比范振宽小一岁,恰如她的名字一样贤淑温良。婚后夫妻俩生了两个儿子,分别取名范旭和范革。爱情的滋润和家庭的温暖,带给范振宽无穷的动力和生活的信心,日子越过越有滋味。是的,老范家不但要经营好一个个小家庭,还要维护好整个大家庭。在范振宽的提议下,兄弟仨不分家,并约定共同赡养老人。几十年来,这个庞杂的大家庭业已枝繁叶茂,无论贫贱富贵,始终牢牢团结在一起。

在生意上急需人手的当口儿,范振宽把哥哥范振芳和弟弟范振和带出来跑运输。1989年,哥仨一口气买下3台东风牌汽车,每台四万八千元。这一年北京放开了私人运输,兄弟们的劲头更足了。春夏之交的一个午后,范振宽收工回家路过长辛店,见一部队执法人员因某路人没有出示身份证而对其大打出手,血气方刚的范振宽看不下去,上前喝止打人的人。这一出面不要紧,对方开始将矛头对准多管闲事的范振宽。数人把范撂倒在地,对其拳打脚踢。空气中甚至能听见骨骼断裂的声音。这一顿暴打,让范振宽在家足足躺了半个多月!

身体恢复之后,范振宽重新投入了紧张的劳作中。1994年,弟兄三人投资三十多万元,再次添置了3台“龙江”牌卡车,每台一次性可载25吨货物,相当于一万块砖。提新车的时候,范振宽叫上七八个人一同上路,三十多万元现金都绑在几个得力的人身上。他们从北京坐一天一宿的火车直达齐齐哈尔,之后在黑龙江省泰来县监狱工作人员的接应下,完成了车辆交接手续。

次年,范振宽拿出三十七万多元,又买了一台8个轮子、21吨载重的“斯太尔”大卡车,开始了从运输建筑用砖,到运输水泥和煤炭的多种经营,运输范围也从北京拓展到山西、陕西等省份。他的野心像一头豹子,在空旷的山野横冲直撞。

1996年,政府倡导老百姓发展养殖业以实现家庭致富。范振宽积极响应号召,在村里租了8亩荒地建养猪场,期限是30年。这座存栏2000头生猪的猪场,为范振宽拓宽了致富渠道,也为村民做了表率,他们纷纷上门求教,学习老范家的养猪经验。村民种地每亩须交50元农业税,范振宽一口价,每亩给村里400元。当时农村的“三提五统”成为压在农民头上的巨石,却无能为力。范振宽出手阔绰,村里当然愿意,期望他这个纳税大户带领更多的村民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