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少年的艰辛历程

打工少年的艰辛历程

余群15岁开始就外出打工。那是1999年端午节,五叔余海洋受余群的父亲的委托,把他“带出去做点事”。其时五叔已闯荡多年,市场环境了如指掌。余群有些半推半就,他既舍不得熟悉的乡野生活和打闹的玩伴,同时又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急于想见识见识。按理这个时候他还在上初二,之所以被父亲断然终止学业,实在是因为他太调皮了。他已然读不进一点书,每天像个孩子王,带着一众弟兄横行乡村,家长们怨声载道。退学的那几天,父亲帮他还清了欠人家的几百斤大米。这些大米也不知道他是怎么糟蹋的,他赊账买零食、烟酒,以此慰劳他的众弟兄。这些赊账统统以饭票结算,一斤面额的饭票折合一斤大米,他的账就是这样欠下的。他的“地位”随着他的退学,顷刻间坍塌,像一堵久经风化的泥墙。

余群跟随五叔来到福建晋江,在一个建筑工地做事。新的生活像一幕大剧向他徐徐展开,冲击着他的瘦弱的身体。

即使是在农村老家,余群也很少干体力活,地里的活儿基本上都是父母在操劳。这次来到晋江,情况变了,他得像其他灰头土脸的工友一样抄家伙干活,而且是重活。他先后领到一把铁锹和一台手推车,跟同组的工友们一起拌砂子、倒混凝土。拌砂子相对比较简单,抡起铁锹就可以干,但倒混凝土却要巧劲儿。由于不太会推车,致使受力不均,腿部受到严重挤压,结果上工第一天,他的双腿就肿了,晚上躺在地铺上疼痛难忍,怎么也睡不踏实。他们四十多人睡在工地尚未完工的楼房地铺上,男男女女,毫无遮拦,而且还要忍受蚊虫叮咬。他们每天做工都要做到晚上八九点钟,累得跟散了架一样,往往倒头就睡。而第二天早上五点又要准时起床上工。

余群从没吃过这种苦,曾想着打退堂鼓。但是往哪儿退呢?看着五叔和工友们都在挥汗如雨地忙碌,他们为了挣口吃食和补贴家用,几乎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像鸟雀一样攀爬在高处,又像虫蚁一样忍气吞声。看到这一切,余群强忍着留了下来。

后来有个老乡手把手教余群倒混凝土的技巧,余群试过之后,觉得果真方便,双腿从此再没有肿痛过。在工地干一天活,平均有十三元工资,一个月就是四百元,这对于之前从来都是向家里伸手要钱的余群来说,简直难以置信。他懂得节省,除了留下小部分正常开支,其余的钱都存到银行里。除此之外,他还在工地和大街上捡垃圾,把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纸壳箱以及破铜烂铁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一点点积攒着财富。这种财富让他心安,更让他学会在丛林世界中的生存之道。

当年年关,余群带着两千七百元现金回家过年,全家高兴极了。余群给每位家人都买了礼物,给父母买的是新鞋,给弟妹们买的是一些吃食。只是他们想象不到这个还是少年的余群在外面吃的苦,更没见过他肿胀的双腿,以及布满水泡的双手——这双粗糙的、试图为全家遮风挡雨的手,已完全褪去了娇贵和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