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支撑下的医学事业

爱心支撑下的医学事业

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彭贵主的人生追求,那只能是“抱负”二字。他始终怀揣着民族医疗事业的振兴之梦。

1991年从大连医学院毕业之后,他立志要回江西发展。时年江西省人民医院普外科点名要他。因此他认识了该院副院长张永模,他是余干瑞洪人,来自彭贵主姑姑的乡镇。有高人指点,事业或许更顺畅。彭贵主对此喜出望外。

然而当他与院方即将展开交接之时,张永模却突然调往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任职。这令彭贵主猝不及防。他敬佩张永模的高超医术,其在肝脏门脉高压等领域久负盛名,而彭贵主的主修专业与该领域的诸多学科可谓一脉相承。

功夫不负有心人,彭贵主凭借个人学识和俊朗的形象,最终如愿进入了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2005年,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南昌大学。至此,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又被改名为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省一附医院”。其声名在全省可谓如雷贯耳。

时年彭贵主成为该院普外的第二个研究生。第一个是毕业于江西医学院的揭志刚。这是一位擅长普外胃肠道疾病的诊治医生,后来成为全省学科带头人。

彭贵主被分配到医院普外科,第一站即轮转急诊外科,这也是医院对刚毕业的大学生的一种锻炼。急诊科室的主要功能是诊断和处理急性病症患者,它旨在控制病情并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还尽量使患者在急诊室就诊而不必转到其他科室。彭贵主的工作繁杂而琐碎,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患者负责,并确保不出差错。

在省一附医院他终于找到了施展的舞台。同时他又是多么珍惜医生的荣誉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他关心并敬重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从不马虎了事,不少人从他身边起死回生、重拾命运的眷顾及生命的奇迹。

1997年初秋的一天正午,彭贵主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正准备下班,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小伙子拿着门诊病历与挂号票蹑手蹑脚地走进了他的诊室,害羞地说“我小便有问题”。彭贵主正想告诉他这是泌尿外科问题,改日看泌尿外科医生。转念一想病人可能有难言之隐,他得问个究竟,好给小伙子下次就诊指明方向。

“我小便解出有困难,每次都要尿半天,而且会疼痛。还有……”小伙子欲言又止。

听到这里,彭贵主立即判断出对方应该是包茎之类的问题。起身关上门,给小伙子做检查。他将小伙子的包皮向上翻起,发现包皮与龟头粘连,尿道口处仅露出一个很小的洞孔。难怪小便解出困难。彭贵主出门到急诊治疗室借来一套换药器具,消毒后给病人擦洗患处。在包皮翻过冠状沟时发现,一小指粗的环状灰白色包皮垢石缠绕在冠状沟周围,彭贵主好不容易才将其清除干净。处理过后包皮可自由上下翻动,小便即刻恢复正常。随后彭贵主告诉小伙子,这种情况是由于包皮过长,长年没有翻洗,尿道分泌物长年沉积形成垢石,并刺激龟头产生炎症,使包皮与龟头粘连所致,今后应该经常翻洗。小伙子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连连道谢,神情立刻判若两人。就把之前在几个私人诊所久治不愈,以及对方要收他高额费用的事跟彭贵主说了。俨然把彭贵主当作知心大哥哥。

对一些不负责任的懒医、庸医,彭贵主向来也是深恶痛绝的。因为这不仅耽误了病人的病情,还败坏了医生的名声。所以在遇到此类问题时,他总是倍加小心,并力求刨根问底、做实做细。1998年初夏的一天,彭贵主接待了一位32岁的女性“乳癌”患者及其焦虑的丈夫。这里之所以给乳癌打引号,是因为彭贵主对最初的诊疗报告产生疑问。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患者发现左乳肿块两月余,遂在当地县医院做了乳块切除。术后病理报告说是乳腺癌,医生告诉她需要做乳癌根治手术。为了防止癌肿扩散,经治医生很快做好了术前的各项准备。第二天就要手术了,医生把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做了详细阐述:整个左侧乳房连同胸肌要一起切除,切口有一尺多长,可能还需要植皮才能修复。术后极可能癌肿复发,需较长时间进行化疗或放射治疗等等,要求家属签字。

面对严峻的现实,做丈夫的突然萌生一个念头:去省城找一家好点的医院和医生来为妻子做手术。这样或许能使他破碎的心得到一点慰藉。他是多么心疼命途多舛的爱妻!

这位丈夫辗转找到彭贵主,并让妻子住进了一附医院。按常规,外院的癌肿病理报告他们只做参考,只有本院病理医生对当地的病理切片重新读片并签发报告方可作为诊断依据。彭贵主看过当地“(乳房)鳞状上皮癌”的报告后,虽觉得有疑问,但未及细想,只让其家属回当地医院取病理切片。而当他看到一附医院病理科重新读片报告仍为“鳞状上皮癌”时,他开始警惕了。在彭贵主看来,乳腺癌的病理分类里虽然有鳞状上皮癌,但毕竟少见,理论上这类癌多源自乳头部位的较大乳管或乳房皮肤,以乳房paget病为多。乳房paget病多表现为结痂,介壳样糜烂或为一种排泄物,往往显良性。

彭贵主在对患者病史的进一步询问中,得知切除的肿块是乳房里远离乳头部位的肿块,即便是恶性肿瘤也不大可能是鳞状上皮癌。病理科再次读片对前述诊断确定无疑时,彭贵主开始怀疑,甚至肯定病理标本有错,要求家属再取原始标本蜡块来一附医院再切片诊断。

来回几次折腾家属并无任何抱怨,反而真真切切感受到彭贵主大夫在竭尽全力地帮他们,这点苦当然不在话下。而当这位丈夫拿着当地医院重写的病理报告与原始标本蜡块兴高采烈地出现在彭贵主面前时,他知道他之前的判断是正确的。“鳞状上皮癌”的错误病理报告是此患者与一皮肤癌病人的标本张冠李戴造成的。当地医院已重写报告:“(乳房)纤维腺瘤”。原始蜡块在一附医院重新切片的结果与之相符!

宽厚的农民并没有想去状告当地医院,只是在一附医院门口张贴了一封大红纸写的感谢信,继而对彭贵主等人一一道谢,带着心爱的妻子高高兴兴地出院回家去了。那天彭贵主从窗口目送着这对来自乡下的夫妇走出院子,无比感慨,心里祝福着陌生人今后越来越好。

鉴于彭贵主在临床医学中的丰富经验和贡献,从1998年开始,他被《家庭医生报》聘为专栏作者,以“陆医生手记”的形式连载发生在身边的临床故事,读来饶有趣味并颇受启发。在1999年3月15日的刊文中,他以《囫囵吞瓜子 引起肠梗阻》为题,讲述了一个亲身经历的出诊故事:一次他回老家参加亲戚的婚礼,甚至还没放下行李,就被一位抱着四五岁孩子的村妇截住了,希望他暂时撂下其他的事,帮她看看孩子是怎么回事。这种情况彭贵主之前经常遇到,往往是他还没到家,就有人等在家里找他看病。

这是一个已经患病五六天的孩子。初起时大便解不出,胀肚子、阵发性腹痛,乡村医生诊断为肠梗阻,用过泻药灌过肠未能解决问题。而后出现便意频繁、水样大便且带血,转诊乡卫生院诊断痢疾,连着两日打吊针抗炎治疗,病情仍然逐日加重。近两天大便已经失禁,当地有医生肛诊触及肿块又考虑肿瘤。治疗费花了不少,一家人急得团团转。本打算转县医院,可有人又劝说孩子病重,不如直接去省城。正东奔西跑筹钱准备上省城,听说彭贵主那天要回乡,于是推迟了行程,一早把孩子从卫生院抱回来在家里等彭贵主。

彭贵主检查时看到小孩精神疲软、腹胀、有肠梗阻表现。脱下裤子,见其肛门周围发红、有多处新鲜肛裂,这是过度用劲解大便的结果,也是大便带血的原因。肛门口张开着,少量水样大便不时地从肛门口溢出。再扒开肛门往里瞧似可见黑乎乎的东西。顿时彭贵主基本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了。

他让其家长到村卫生所借来了唯一一只乳胶手套,用肥皂水作润滑剂,以食指伸向肛门内,果然触及其内一条长柱状块体——这是大量未消化的西瓜子堆积凝结而成的粪石,像活塞似的堵在肛门边!

彭贵主耐心地将粪石捣碎并一点一点地掏出来,足足花了二十多分钟才掏干净。患儿顿时大便通畅,腹痛消失,肛门恢复常态,患儿父母破涕为笑。

“让这个故事给那些年轻的父母提个醒,疼爱孩子可发些压岁钱,千万别让他们囫囵吞瓜子。”彭贵主在文后风趣地说。该文在次年被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卫生报刊学术委员会评为全国卫生报刊优秀作品(科普类)三等奖。

是的,彭贵主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地从一名普通的医生做起,从一个带医学院学生的青年教师做起,一直做到科室主任和大学教授。坊间一度传他是外科“一把刀”,对他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从1998年开始,他连续三年被江西省教育厅评为“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荣誉称号。39岁那年成为一附医院普外一科主任,2003年晋升为南昌大学教授。他赢得越来越多的人的尊重,良好医术和医德在患者及普通百姓之间口口相传。

在工作实践中,彭贵主见过形形色色的患者。其中最令他痛心和不忍的则是患者的无助。2000年3月的一天,一名浑身烧伤的五十多岁的男性患者躺在走廊上,表情痛苦。彭贵主一打听,得知该患者身无分文,但又不愿放弃治疗的机会。他几乎全身化脓,散发着阵阵恶臭。这种状态显然有些日子了。

彭贵主没有迟疑,遂将患者领到自己的门诊室,逐一将其伤口表面的分泌物、坏死组织等清除干净,接着又给他消毒。由于患者残留伤口较大,需要进行清创、切痂甚至植皮手术。遗憾的是,该患者既没有钱,又没有家属在身边,做手术没有现实条件。

为了使该患者早日摆脱痛苦,彭贵主找来一块纸牌,将患者的病情写在上面,帮助他募款治病。他不但带头捐款,还发动科室的同事捐。众人拾柴火焰高,前期的费用很快便解决了。两个多月后,在彭贵主的精心治疗下,这名烧伤者恢复了健康,怀着喜悦及感激的心情离开了医院。往后还跑到医院看过彭贵主几回,感恩之心溢于言表。

2006年盛夏的一天,彭贵主再次遇到一个身患重疾且痛苦无助的患者,这个叫“毛俚”的四十多岁的男人来自余干瑞洪,靠种田、捕鱼为生,是个老实的庄稼人。他不幸得了结肠癌,后又发展成了肝转移,天天饱受煎熬。多家医院医治无果后,他辗转找到彭贵主这里来了。

彭贵主分析了他的病情,遂采取B超引导下肿瘤穿刺及注射无水酒精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这是个功夫活儿,因为消除的肿瘤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复发,给病人重新带来痛苦。幸运的是彭贵主找到了对应办法,只要一复发,很快被他注射无水酒精给压下去了,有效遏制了病情的蔓延和恶化。半年之后奇迹出现了,经过彭贵主反复诊疗,病人的病灶彻底消失了,整个人恢复到了病发前的状态。如今十六七年过去了,那个曾经四处求医问药的庄稼人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完全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并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是彭贵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所坚守的道德底线及价值取向。他刻苦钻研医术,不断更新知识并提高技术水平,为数以千计的患者带来福音。他擅长高难度肝肿瘤切除手术、肝门部胆管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及各类门静脉高压症门体分流术等疑难杂症。他把他的成功经验和医学探索整理成文,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发表,得到业界普遍认可。他相继被聘为中华医学会江西肝病委员会常委、《中华肝胆外科》《肝胆胰外科》杂志社编委等职务。

从2002年起,彭贵主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肝肾移植。其主持并攻关的“门脉高压症”被定为全省重点建设学科。彼时,只有同济医院、天津第一人民医院、浙江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东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少数几个医院具备治疗这种病的优势和条件。门脉高压症是门静脉压力持久增高所引起的一组症候群,大多数由肝硬化引起,治疗起来相当复杂。2004年,彭贵主所在的省一附医院成立“器官移植中心”,他担任副主任。一个全新的职务赋予他更多的社会义务及责任担当。

他在业界获得认可,在社会上更是备受推崇。名声在外的他因此常常被邀请到各个地方出诊。2008年的一天,他被广东一家医院的同行邀请到对方的老家江西某县,为其遭遇车祸造成肝脏破裂的一位亲属出诊。其时,该伤者已经躺在当地中医院的手术台上,由医生进行紧急手术。而远在广东的那位家人由于不太放心,才想起把彭贵主请到现场把关。

伤者右肝碎裂严重。待彭贵主赶到当地医院时,手术几近完成,主刀大夫正准备关腹。对赫然出现的省城医生,在场的本地医生略感吃惊,但为了情面又不得不配合来者对伤情及手术过程的询查。这一查,轮到让彭贵主吃惊了:但见腹腔积血严重,肝脏大面积挫裂伤已贯穿膈脏面,肝内血管胆管也难免断裂损伤。限于当地医生对肝脏严重挫裂伤的认识水平与处理能力,能勉强缝合止住致命的出血已经非常不错了,但如果不重新处理,结果一定是肝内形成血肿与胆汁湖,并很快会形成肝脓以及发生胆道出血,错过处理时机病人必死无疑。出于对病人负责,重新手术势在必行。彭贵主向当地医生婉转地解释了重新处理的必要性,众目睽睽之下他娴熟地离断肝脏周围韧带,肝脏下坠后所有伤口显露无遗,以橡皮管收紧阻断肝门控制出血,拆除原来显露困难情况下忙乱而粗糙的缝合线,从容地切除严重碎裂的右肝外上叶,对肝断面断裂的血管与胆管逐一缝扎。松开肝门止血带,冲洗创口,肝断面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彭贵主曾在一些场合说过,没做过肝移植的医生他的肝脏外科水平就没做到顶。当地医生大概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复杂的肝脏外伤竟然还可以这么从从容容地处理,也意识到不重新处理一定没有好结果。从此他们也成了朋友。后来当地医生说,他们也请过其他省内大医院的医生做过肝脏切除手术,从来没看过手术这么从容利索的。后来彭贵主常常被请去他们医院解决手术难题。

病人后来顺利康复出院,家属千恩万谢。彭贵主也为此感到欣慰,生活中没有什么比挽救人的生命更能告慰他的心灵的事情了。

2004年彭贵主曾报考叶启发教授的博士生,但因外语一分之差未被录取,略显遗憾。叶教授是湖北人,早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后来去德国研读修肝移植并获得德国博士学位,回到同济任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是国内最著名的肝移植专家之一。后来被聘去湘雅三院组建器官移植中心并任湘雅三院副院长,后来又一肩双挑同时担任武汉大学肝胆研究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被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三顾茅庐请来帮助圆他们多年的移植梦。他不负众望,从病房大楼修建到医院移植资格申请,从网罗培养人才到工作立章建制,在短短几年内把中南医院的器官移植做到国内一流水平。如今他领导的肝胆研究院已是中南医院的院中院,他学识渊博技艺高超,性格豪爽为人师表。彭贵主没考取他的博士但他还是认这个学生,他看好彭贵主厚道勤奋,引进他当助手,一起成就中南医院的移植事业。彭贵主也相信叶教授的能力。武汉是国务院批复的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以及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现实实力和发展潜力巨大。他看好中南医院移植平台发展,欣然应聘,以图完成他自己在移植事业上攀登高峰的愿望。

2011年3月,五十岁的彭贵主带着对未来的向往与执着之心,北上武汉开启了他的人生的新征程。这一年距离他1991年毕业分配到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整二十年。英雄南昌,一个青年的梦想曾经在那里生根发芽、光荣绽放,那是毕生无法忘却的珍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