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4 房子背后的疯狂与悲凉——浅谈彭生茂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房子》/卢新民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这是唐代著名诗人贾岛所作《剑客》中的诗句,也是江西知名作家彭生茂的长篇小说《房子》的真实写照。在沉寂多年之后,彭生茂以煌煌63万字的现实主义巨著,再一次让文坛见识了他的写作实力,成为一段时间以来家乡文学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长篇小说《房子》讲述了李子扬、贾山娃、林斌、张扬、刘亦然等大学毕业生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经历,以及围绕买房、卖房所带来的痛苦和迷茫。全书采用了线性时间叙事,从1997年到2017年,以20年的时间跨度反映国家房改政策带给社会的阵痛和思考,揭示了当下青年对命运及理想的抗争与坚守。
先说小说人物塑造。小说中的这五个人都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花城大学毕业来到北京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这几个青年在北京的生活与工作各不相同,但为房所烦恼的经历却个个相似。
“北漂五人”中,着墨最多的是李子扬。毕业之后,李子扬作为曾长期在北方有线电视台工作的一名未能转正的“临时工”,像柳絮一样在京城漂浮、挣扎。为了早日结束居无定所、隐私受到侵犯的租房生涯,他通过采访时积累的人脉关系按内部优惠价购得一套水景苑林小区的150平方米大房子。东挪西借交了首付,每月还贷4800多元,整整要还20年,从此大部分工资都要上交银行,成为经济压迫下的“房奴”。
电视台一度安抚了李子扬年轻的心。曾让他感觉到了人生的价值,并获得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但他万万没想到,努力工作整整八年仍然是台里的一名临时工。小说写道,后来在台里所谓的机构改革中,李子扬被台里“扫地出门”,从此失去了经济来源。下岗之后,原本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为了还房贷竟然跟表弟文柴明卖起了假烤鸭和假烟,后来还卖起了地沟油。这还没完,为了打发生活的空虚,他和朋友玩上了“诈金花”,并试图参与传销。由此带来的代价是被警方刑拘,一度失去了宝贵的自由。可以说为了房子,李子扬碰得头破血流。
一个人的灾难似乎算不上多大的灾难。作者以其冷静的思辨和独特视角,将笔触延伸至李子扬的家乡。在南方一个小山村,李子扬的父亲李发模为了支持儿子在北京发展,承包水田,且没日没夜地劳作,指望有个好收成。没料到一场泥石流毁了庄稼,令土地无法耕种。后来改种花生,结果因为得了根腐病而颗粒无收。这个倔强的庄稼汉一气之下跑到温州一家皮革厂烧锅炉。为了给儿子买房凑钱,竟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制造锅炉爆炸事故以获得一笔赔偿金。他最终在这场大爆炸中身负重伤,并被遣返老家。设想中的赔偿并无着落——工厂老板跑路了!等待这个中年汉子的是日复一日的负罪感和伤痛的折磨。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躺在床上且身心疲惫的李发模蹬倒了自家破败的墙壁,随即被轰然倒塌的乱石砸死了。雨下得很大,雨声掩盖了李子扬母亲惊恐的呼喊。这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她内心的绝望随着丈夫的遇难而被瞬间放大。这个看似电影镜头的处理方式,显然触动了作者悲悯的内心。他似乎需要这种情景式的细节呼应他的小说的主题思想。
在彭生茂的笔下,这是个畸形发展的时代。而摧残人性的房子则成了处于生活底层的人的万恶之源。
当小说写到李子扬的妻子孟菲为了挽救狱中的丈夫,而不顾安危做起了代孕时,因房而起的矛盾冲突开始进入了高潮——孟菲所在的公立医院的护士长李腊梅,以三十万元为诱饵,引诱、蛊惑下属护士孟菲从事地下代孕生意。不幸的是,让孟菲代孕的客户中途因职务犯罪被抓,孟菲十个月的忍辱含恨换来了一场空,诞下的孩子也不翼而飞,这无疑加深了代孕妈妈的煎熬和痛苦。随后的孟菲开始精神恍惚。几次索要代孕费无果后,孟菲最终选择以跳楼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留给社会一个巨大的疑问,更给读者留下难以弥合的遗憾和伤痛。
小说并未在此戛然而止。在结尾部分,李子扬又遭遇了连串打击:一是他的小舅子撞死了人,要求十天之内赔200万;二是外甥毛毛不幸得了白血病,需要巨额医药费;而最要命的是他连续五个月未交房贷,银行要查封和拍卖他的房子。这三座大山压在身上,令他一度崩溃。在走投无路的情形下,他只能将自己的房子低价转卖。一夜之间,这个曾经意气风发且在北京苦苦打拼了十几年的青年,重新成了无房一族……
小说的第二位主人公贾山娃——一个弹棉花的农民的儿子,几乎有着和同班同学李子扬相似的人生际遇。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一度发誓“要将北京踩在脚底下”。然而,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他不得不暂时放弃自己的文学理想,并期冀在北京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贾山娃起初分配在胜利牛奶厂做宣传员和送奶工,下岗后又干起了送报员,帮企业家写传记,到餐厅当厨子,甚至还做过按摩师,为异性提供按摩。可谓斯文扫地。
小说中描写,从牛奶厂失业的贾山娃骑着一辆破自行车每天早出晚归,为的是不让别人知道他失业了。与女友吵架分手后,他骑着自行车在北京街头狂奔。读者透过文字,能深深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伤痛以及走投无路的巨大迷茫。作者借助贾山娃之口说,房子给这个嘈杂的世界带来的是“阵痛和呻吟,奢华和阴暗,所有的一切都在冲抵人类的极限”。所幸贾山娃并未沉沦,后来他凭借努力考取了纽约大学艺术学院,希望通过对电影艺术的深造来实现导演梦,做一个全新的自己。
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林斌,也是作者着墨较多的一个。这个胶东半岛的渔家子弟,比起李、贾两个人苦苦为买房奋斗的经历,他走的路截然不同,似乎显得顺风顺水。
大学毕业后林斌成为北方建设集团办公室的一名文员,后成为集团董事长鲁冠军的得力秘书。因为帮鲁董解决了生理上的“难言之隐”(找专家治好了前列腺炎),林斌立下大功,在“北漂五人行”中轻轻松松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来林斌在单位又分得了一套福利房,并通过关系搞到了一套经济适用房。成为官场上名副其实的既得利益者。只是他有些得意忘形,在一次通过假离婚购得另一套住宅时,被人检举揭发,最终被公司除名。他和妻子的假离婚也变成了真离婚,生活陷入低谷。但聪明的林斌很快找到突围的路径,后从事卫浴经销,成为一名成功商人。李子扬的房子就是被林斌低价买走的。这看似滑稽的一幕,却有着生活的深层逻辑和人性的必然关联。
刘亦然,春城大学中文系班花。她曾是林斌的暗恋对象。然而一毕业刘亦然就出国留学,与林斌远隔重洋。令人没想到的是,刘亦然回国后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没有房子,竟然成了林斌的前老板鲁冠军的情人。毕业十周年聚会那天,正当刘亦然带着几位女同学在鲁冠军送的阿凯笛亚庄园欣赏风景、沉浸在自得之中时,突然降临的警察查封了她的别墅,原因是鲁冠军涉及贪污腐败,供出了这套价值近两千万元的房产。现场传来刘亦然凄厉的哀号,这个用青春和美貌作赌注的女人最终还是赌输了。
五位分配来京的同班同学中,张扬一直养尊处优,享受着国家部委的优质生活。然而也恰恰是这种呼风唤雨的派头,让他一度失去方向和理性的判断思维。他在上司兼东湖老乡吕光辉的指使下,参与石油及烟草走私,成为在同学中第一个住别墅的人。小说详细描写了这个惊险刺激的场面:“当装满走私货物的油轮抵达时,张扬向冯庆贺出具一份盖有海关公章的‘船舶出入境手续办理联系单’,他像个成熟的商人一样闪烁着一对通红的眼睛。”仅这一次,他就从走私犯冯庆贺手中得到一套价值480万元的别墅,外加60万元佣金。其他人为之苦苦奋斗的房子,张扬得来全不费功夫。
然而权力是一柄双刃剑。最后张扬东窗事发,他见机逃往国外,终日惶惶不安。当纪检机关公布他的腐败清单时,仅房产就查到十来套,其中北京就有七八套,旅游胜地海南也查出两套。是个名副其实的官场硕鼠。
小说的结尾,贾山娃留学归来,回北京创办文化公司,准备投资拍摄电影《房子》。李子扬将卖房资金的一部分投资拍电影,成为制片主任。刘亦然来到了青海德令哈希望小学任教,想重新找回另一种生活。后又考取公务员,任明山市团委副书记。房子诚然是挣扎于大城市底层的青年的梦魇,但作者并没有感到绝望,仍然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房子》这部作品虽然给我们太多沉重,但也留给我们一抹亮色。
而埋葬这些青年青春与理想的房子,离不开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房地产大鳄的疯狂操盘。
乔大,东湖省委书记乔长征的大公子。他利用父亲的权势,在京城大搞房地产开发,所到之处一片狼藉和哀号。他首先强征胜利牛奶厂建四星级城市假日酒店,并将为职工争取利益的副厂长丁海魁打成植物人。后又强征野草滩村80亩梨园建别墅庄园,因梨农不同意,竟然雇人晚上在梨树上喷药毁林。最后又因开发泥台子村的郊外别墅,与另一位房地产商陈大生发生矛盾。两位地产大鳄上演了一幕幕“黑吃黑”的游戏,最终强龙斗不过地头蛇,有着省委书记背景的乔大抓住陈大生和银行郎行长在公海上赌博洗钱的罪状将他们投入监狱。
在长篇小说《房子》中,以乔大、陈大生等为代表的房地产大鳄张开血盆大口吞没了一切,包括田园牧歌式的梨园、桃花源式的泥台子村、供应京城百姓鲜奶的胜利牛奶厂,甚至采用极端手段制造了一幕幕赤裸裸的犯罪行为,包括对林斌赤裸裸的绑架、对毁林亲历者钟五魁血淋淋的谋杀……在金钱的驱使下,这些房地产开发商像饕餮巨兽欲壑难填,肆意践踏道德与法律,双手沾满底层百姓的血泪,也吞噬了无数个像李子扬这样为房子苦苦打拼而无力反抗的一代青年的青春。对这些年轻人而言,这些房地产商都是大大小小的“城市掠夺者”,就像小说所描述的那样,“那个依仗权势并以残暴著称的城市掠夺者,已将多数人的青春和生命送上了财富祭台”。
其次,谈谈小说的语言特色。本书文字洗练,写景状物简洁而精确。比如小说开头的一段写景:
“这是2017年春季的一个普通的正午,惊蛰刚过,一场雨下在郊外。高远的天空牵挂着几缕云彩,将略显疲惫的城市勾勒出一丝清新与暖意。护城河上的垂柳尚未发芽,但河水已经苏醒。喧嚣的车流像离弦之箭,将噪音留在洁净的街道和空旷的屋顶。”
李子扬被台里解聘离开电视台的时候,小说有一段描写,令人刻骨铭心。
“门外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雪,那晶莹的雪花在路灯的映衬下分外夺目,像舞台中央谢幕的道具。这大概是2007年的第一场雪,它带着青春的记忆、懵懂的情思以及蹒跚的足迹,一并涌入子扬的胸怀,令他体会出亘古未有的寒意和孤独。”这段景物描写,让读者对我们的主人公李子扬的遭遇感到愤懑,艺术感染力透纸背。
小说中还有许多情景交融的描写片断。如李子扬在试图炒作泥台子亿元村的新闻而被采访部主任停职三四个月后,因经济组组长黎正浩的说情终于重新回到台里上班,并分到过年的海鲜时,作者是这样描述的:
“他‘嗖’地把箱子扛在肩上,继而大步流星地朝公主坟方向走去。一路上车水马龙,轰鸣的市声一度掩盖了他的心跳和呼喊,远看上去他就像头重获自由的驯鹿一样跳跃在城市的缝隙之间,脚步是那样轻盈、矫健且充满力量。”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小说的结尾处,李子扬因生活所迫准备卖掉房子与贾山娃合伙拍电影,然而到处拉赞助却遭到冷遇,心灰意冷的他走到一株杨树旁。这里有一段描写,也非常精彩:
“那是一株小白杨,躯干苍劲挺拔,在夜色中闪烁着含混的光泽。李子扬伸手抚摸着白杨斑驳的躯干,想象着这样的夜,只有风陪伴它到天明。李子扬从小白杨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从扎根土壤的那一刻起,就不停地在风雨中搏击,瘦弱的身躯受尽折磨。他忍不住落下泪来。在空旷的山路上,他感觉自己像一粒蒲公英吹落的种子,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这一段文字可谓直击人心,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及感染力。
栩栩如生、令人身临其境的描写在63万字的长篇中比比皆是,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对文字的熟练驾驭能力。作者如同一位高超的简笔画大师,能够以最少的线条,刻画出对象的特征。众多的人物、繁杂的事件,复杂的社会万象,作者似乎都信手拈来,驾驭起来显得非常轻松。我认为这与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特别是长期从事记者这个职业密不可分。
小说中有些比喻,带有独特的个人风格,比如刻画抽烟人的特征,一个标志性的比喻是将鼻孔比作烟囱、地窖:“他的鼻孔像烟囱一样喷出惨白的劣质烟柱”,“两股惨白的烟柱从田光荣地窖般的鼻孔窜出来”,“两个地窖般的鼻孔时不时地蹿出两股白烟”等等。让人惊叹于作者的奇思妙想和书写能力。
再有,小说的语言风趣生动。比如,写李子扬房东董老汉一家的天伦之乐,“董老汉一家正围着刚满月的孙子逗乐,声音听起来像一群鸭子正在交配”。刚从大学毕业的林斌与公司董事长鲁冠军相遇于厕所,并排撒尿,患有前列腺炎的鲁董本撒不出尿,在林的示范下,鲁竟然“灵光乍现”,“身体的废弃物像奔涌的河流一样排到了体外,鲁不禁喜笑颜开”。后来,林斌还特地为领导找到治疗前列腺炎的专家梁丑石,来京城为鲁董会诊。作者描写了一幕令人忍俊不禁的场面:“……在简单的开场白过后,梁在一束光柱中托起患者那根至高无上的器物。”然后梁专家一边托着该器物,一边与鲁董展开了一连串精彩的对话。这些描写,让我们领略到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令人捧腹的冷幽默。
小说的结构方面。《房子》一书,人物众多,叙事线索多头并进,以李子扬等“北漂五人行”在北京的奋斗、为买房打拼为主线,还有以乔大、鲁冠军、陈大生等为代表的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黑恶势力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次要线索,还有以文柴明、付道理等为代表的奸商制假售假的暗线,所有这些线索,可谓千头万绪,但作者写起来,却杂而不乱。
《房子》揭示了房改制度给社会带来的阵痛。中国城镇职工的住房,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的是分配制。一些福利好的单位,不仅工资高、待遇好,而且还有国家分配的低租金、零租金的福利房,在当时不知令多少体制外的人艳羡。然而,据资料,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3.6平方米,三代人挤在20平方米的平房的现象司空见惯。但即便如此,缺房户仍高达八百余万,占城市总户数的47.5%。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低租金的福利分房制度,国家和企业为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延缓了我国住房建设的进程。实践表明,计划经济体制下住房完全靠国家包下来,实行福利分配的路子是走不通的,住房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中国的房改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十年,分别是1978—1988年的探索试阶,1988—1998年在全国逐步推开和深化阶段,以及1998年至今实行的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住房保障制度阶段。巧合的是,彭生茂的长篇小说《房子》从构思到出版刚好也是十年。这显然是一部历尽艰辛的呕心沥血之作。
诚然,任何一项制度从推出到相对完善,都是个漫长的过程。近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业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房子建得越来越多,但房价也越来越高,在刚需不断下降的社会背景下,这明显违背了市场规律。
如何解决房价居高不下的问题,小说也似乎给出了治病的“药方”,有两条途径:一是保证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财政资金;二是硬性规定开发商以低利润甚至无偿建造一定比例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
作者在小说的结尾,提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两会前夕,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来自上层的声音,是向房地产业痼疾发出宣战的号角,它像春雷般响彻神州大地,令人掩卷之余,久久回味。
长篇小说《房子》是房改政策下广大青年在城市生存奋斗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它必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应有的地位。
(作者系江西省余干县文广新旅局干部,江西省作协会员,上饶市作协理事,文化学者。出版有《余干通史演义》《梅香传千古》《干越历代名人考略》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