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风景秀丽的江埠乡,坐落在赣东北的偏僻一隅。周围水泽环绕,千年信江流淌不息,滋润着沿岸的庄稼。1978年11月,胡庆华就出生在隔江相望的江埠乡西源大队朱家村,村庄很小,只有三四十户人家。村旁的樟湾湖和枫株水库给他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他到湖里洗澡,上沟里捉小鱼和泥鳅,光溜的脊背总是晒得黑黝黝的。看上去他也像条黝黑滑溜的泥鳅。庆华有六姊妹,他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姐姐,下有四个妹妹。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然而这根“独苗”并没有得到额外的优待,农忙时节他照样跟随父母到田里干活。栽禾、割禾、担谷、拔花生,沉甸甸的担子压在肩上,常要将皮肉勒出血痕。他体恤父母,更心疼姐妹,处处以一个男子汉的姿态扛起生活,成为家庭的和谐音符。然而命运是不公的,1997年夏天,刚刚在余干二中读完高一的胡庆华,因为家庭困难被迫辍学,还没来得及读高二,就背着行李跟随村里人南下福建去打工。他多想再读下去,不定在两年之后能考上个什么。但是现实没有给他更多的选择。
出门打工的他,一开始是做建筑工人。扎钢筋、拌石灰、扛水泥,每天蓬头垢面,躺在床上浑身像散了架似的。在工地干了一阵,他又来到福清冠旺化纤厂做搬运工。一次意外事故,差点要了他的命,幸好最后转危为安。在化纤厂他真是拼了命地干活,因为他肩上的责任,他时刻牵挂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他要让父母和年幼的妹妹们过上好日子。他所挣的每分钱都印证着一个少年倔强的心。
然而他没有得到命运的眷顾。1998年的春夏之交,他的父母因为意外先后离世,带给庆华几姊妹无尽的伤痛。多少个寂静的长夜,庆华都是以泪洗面,诉说着生活的不公。
然而他没有沉沦。整理思绪后,他从家乡重新出发,投入到曲折而艰难的打工生涯。几个年幼的妹妹暂时寄养在六叔和奶奶身边。没娘的孩子像根草,虽然有奶奶和叔叔一家照顾,但总归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庆华最小的妹妹就在一次高烧四十多度的情况下,由于没有及时送医,最终留下了后遗症,人没有以前灵光了。庆华为此心如刀绞,他为没能好好照顾这个家而深深的自责。是的,他感受到了周围异样的目光,那些势利之人总会在苦难者面前落井下石或冷嘲热讽。
胡庆华发誓要把这个家支撑起来。他从先前孤立无援的父亲想到当下赤手空拳的自己,一个倔强的念想在脑海中发出轰鸣的回声——他要继续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通过近几年外出打工他深有体会,没有文化是件多么可悲的事。他要改变这种长期寄人篱下的打工生涯。
后来他便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利用在昆明的打工之便,他报名参加了昆明市托马斯外国语学校、昆明市扬帆英文书院的学习,主修英语和商务,学习时间主要安排在晚上和周末。学费都是自己的打工所得。除此之外他还要用打工挣来的钱接济家里,哪怕是自己吃差一点穿旧一点,他也要想办法照顾老家的妹妹。1999年至2004年是他在进修学校埋头苦读的时期,也是他在这个城市苦练生存基本功的一个阶段,他在昆明伊莱明达电气有限公司从销售员做到销售经理,每一步都浸染了一个打工人不屈的斗志。这一阶段无疑奠定了他今后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