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侦查学:以TVB剧集为例》已于2018年10月出版。之后,笔者开始着手“影像中的侦查学”第二部——国内影视剧评析的创作。而201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时为保持系列的一致性,故取名《影像中的侦查学:中国影视剧评析(1949—2019)》。

在转型研究刑侦影视剧的第三个年头,我陆陆续续在电影类核心期刊《电影评介》《电影文学》《电影新作》上发表了若干论文;在本科阶段开设了《影视中的经济案件分析》《影视中的刑事案件分析》,在研究生阶段开设了《影像中的侦查艺术赏析》等课,并作为优质课程推广;还参加了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年会、香港电影研讨会等会议。至此,无论是在科研还是教学上,我都有了一些心得。所以,在该系列第二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并没有局限于法律、侦查方面的内容(第一本书主要围绕TVB刑侦剧中的法律、侦查问题展开),而是从影视学、传播学等多重学科角度来分析中国刑侦影视剧70年来的发展。这点也可以从本书的目录中窥见一二。

本书分为上篇理论篇和下篇实践篇。在理论篇中,重点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涉案剧的发展历程与传播价值、法治社会下我国警匪片中艺术创作与执法表现的逻辑关系等内容,并对我国影视剧中的侦查知识进行了解析,还谈到我国影视剧在侦查教学中的运用等内容。在实践篇中,挑选了多部影视剧并按照人物/案件纪实、小说改编、网络播出、破案单元、元素综合等多重类型进行了逐一分析。上述编排既体现了理论性,又表现出实践性。

比如,在理论上,研究发现不同的刑侦影视剧作者、编剧描写侦查的侧重点有异,且元素综合类刑侦影视剧削弱了对案件的整体叙事。而在实践上,仍发现刑侦影视剧中的侦查错误、法律错误不占少数,所以提出需要多方专家进行把关的建议。当然,不仅是法律、侦查上不能有明显错误和不合理之处,还应当考虑哪些环节是必须存在的,是为叙事、情感表达服务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进而为剧本创作提供意见。实现专业性与艺术性(美学)的融合,做到对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侦查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掌控。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此不同机构组织专家推选出了系列榜单,如中国警察网推出的“70年中国公安影视掠影”和中央政法委联合多家机构推出的“70部优秀政法题材影视作品”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广电总局遴选出的86部进行百日展播的优秀电视作品中也不乏优秀的刑侦影视剧,可见该类型在影视作品中已有一席之地。近年来,内地刑侦影视剧发展迅速,以《白夜追凶》《无证之罪》为代表的本格推理和社会派推理的国产优秀剧,吸引了无数青年观众,展现出极强的年轻观众黏附力。而根据2011年湄公河案改编的《湄公河大案》(2014)、以2013年广东省“雷霆扫毒”12·29专项行动为原型的《破冰行动》(2019),更是俘获了老中青三代观众,愈加凸显了现实主义题材的刑侦剧的优势,使得刑侦剧的市场前景更加明朗。但是,在这些骄人成绩的背后,专业缺失仍是该类型的最大问题。

在故事性方面,创作者可以通过查询网络和报刊、实地考察、与办案人员交谈、翻阅案卷等方式获取资料,然后进行改编,使人物、结构、情节还原真实。这点创作者已经做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操作机制。但是,在专业性方面,完成度就差强人意,其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过程没有专业人员参与。在本书中,我们能看到诸多影视剧里法律条文适用错误、侦查措施运用不当、侦查文书错误百出的例子,这些瑕疵无疑严重影响了作品的质量。目前对刑侦类影视剧审查的做法主要是宏观把握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有暴露侦查手段、是否有引诱犯罪,而这些审查无法具体到每一个环节和细节,有关问题亟待解决。展望未来,越来越多专业研究或顾问机构的成立,法学、公安学、影视学专门学科交叉人才的培养与输出,顾问全程参与创作机制的完善,或许会成为该类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只有解决了市场需求激增与高质量作品匮乏之间的矛盾,才能让该类型影视剧走得更远。

毋庸置疑,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刑侦影视剧越来越受到欢迎,也越来越专业化,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多打造高质量的作品,给观众理性与情感上的双重享受。这是创作一系列专著的初衷所在。当然,本书中的部分观点和范例可能也存在不足,还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

肖 军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