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线侦查及其在影视剧中的体现
(一)内线侦查基本含义及影视剧中的体现
内线侦查,是侦查机关侦查人员或受雇人员隐瞒其真实身份,深入有组织犯罪或共同犯罪集团内部,贴靠特定的犯罪嫌疑人,以查清犯罪内幕或搜集犯罪情报和证据的一种侦查模式。依实施主体的不同,内线侦查又分为卧底侦查和特情侦查。卧底侦查又称派遣秘密侦查员,实施主体是侦查机关侦查人员。特情侦查又称线人侦查,实施主体主要是侦查人员领导下的刑事特情。也就是说,内线侦查不仅仅是特情侦查,还包括卧底侦查。典型的有,在《永不瞑目》中肖童扮演的就是特情身份;《余罪》前半段余罪扮演的也是特情(没有取得警察资格),后半段余罪成为警察后可称作卧底侦查——身份转换;《白夜追凶》中关宏峰(宇)亦是特情,只是前往犯罪团伙寻找可能变节了的卧底。至于纯粹的卧底侦查,在《巨额来电》中徐小兔是卧底到电信诈骗犯罪集团中,收集信息、线索和证据。
(二)内线侦查相关问题及影视剧中的体现
内线侦查包括人员的选建、运用和管理等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在《永不瞑目》《余罪》《白夜追凶》《巨额来电》等影视剧中,有所体现。
1.人员的选建
选建是内线侦查工作的第一道程序,它是指侦查机关侦查人员根据内线侦查工作的要求和刑事特情、卧底的条件,选择一定的人员,进行培养、考察进而正式吸收为刑事特情、卧底的一系列工作。刑事特情的选建工作关系到刑事特情、卧底工作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因此,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2]
在《永不瞑目》中,肖童之所以能够作为刑事特情出现,与海岩式的涉案剧创作不无关系。肖童作为一名学习法律的在校大学生,根据其条件无法成为刑事特情。只是因为一场意外,眼睛看不见,在得到欧庆春未婚夫眼角膜的移植之后,在他与警察之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巧贩毒集团老大的女儿欧阳兰兰又喜欢肖童,所以警方让他一试,成为刑事特情,来寻找贩毒的证据。在情感上顺理成章,但作为基础的选拔并不可取。《余罪》则恰恰相反。在《余罪》中,省公安厅特侦处的处长亲自到警校来选拔特情,并且出具了一系列的题目进行考察,考察学员们的思维能力、处事能力、应变能力等,是比较科学的,一方面,其选拔的对象,是经历过专业培训的警校学员,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通过实战考察能力,来选拔合适的特情,具有一定的实战经验。对比而言,《余罪》比《永不瞑目》在人员的选拔上更为科学、合理,当然这是因为原著创作者所倾向的价值不同造成的:海岩式的涉案剧更多侧重于情感的纠葛与表达,常书欣则更多侧重于理性的描述与进程。
2.人员的运用
在《永不瞑目》《余罪》《白夜追凶》中基本上属于专案特情,涉及专案特情的运用问题。专案特情是侦查机关用于追查犯罪集团、犯罪团伙或犯罪嫌疑人的特情,包括深入犯罪分子内部开展内线侦查的专案特情和了解侦查对象活动、控制和监视侦查对象的专案特情两大类,《永不瞑目》《余罪》《白夜追凶》中的特情基本属于前者。专案特情的主要任务是以具体的刑事案件为工作目标,深入犯罪集团、犯罪团伙内部,贴靠犯罪嫌疑人或重大犯罪嫌疑对象,查明其犯罪意图,了解犯罪内幕,获取犯罪证据。由于专案特情大多是与犯罪分子面对面地斗智斗勇,因此,对专案特情的指挥和使用就尤为重要。[13]而且他们有可能没有受到专业训练(《永不瞑目》),对卧底的运用(《巨额来电》)就更应当多加注意。
3.人员的管理
对内线侦查相关人员的管理是有效地开展刑事特情、卧底工作的重要保证,其基本内容包括专门管理机构的建立、对人员的教育、考核、奖惩、管理及其档案管理等。而在一般的影视剧中,体现较多的是对人员的教育,包括思想政策教育、业务能力教育、保密教育等。[14]
思想政策教育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形势教育、法制教育、前途教育等。侦查人员要善于针对人员的不同特点,开展生动形象、有说服力和针对性的工作,努力提高刑事特情的政治思想素质。在《余罪》中,余罪在前半段多次打退堂鼓,想撤回来不想继续行动,侦查人员通过情感、形势上的教育,最终说服余罪继续进行。业务能力教育旨在培养工作能力,包括活动能力、发现和识别犯罪的能力等,它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始终。在《永不瞑目》中,肖童并不具备刑事特情有关能力,包括欧庆春在内的警方通过传授发现犯罪、识别犯罪、自我保护能力,来提高肖童完成任务的成功率。内线侦查是一项高度保密的工作,侦查人员在对人员的管理中,要重视教育他们严守侦查工作的秘密,培养其保密观念和保密意识。但就内地的影视剧而言,这方面做得不够好,甚至侦查人员自己在保密意识方面还不足,表现在《余罪》《白夜追凶》等涉案剧中,里面相关人员都知道特情/卧底身份,何来保密?对比香港影视剧,对卧底身份知道的人少之又少,并围绕这方面展开叙事,也是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