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在侦查教学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当然,对于用影视剧进行侦查教学,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影视剧可用于侦查教学,既是影像资料的功能与意义所在,也是侦查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类方法。但这种方法不可过度使用,完全用影视剧来替代教学的做法不可取,毕竟影视剧是一个辅助手段,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应该避免教师在整堂课上都在播放影视剧,而轻视了对专业知识的讲解。
其次,即便是纪实类影视剧,也要注意其真实性程度,如《中国刑侦一号案》《9·18大案纪实》以纪实性视角拍摄“白宝山案”“开封博物馆文物被盗案”比较真实(真实程度高),所以上文中提到在讲解侦查知识时多用这两部。而其他的纪实类影视剧,需要注意区分纪实性与虚构性。因为虽然是纪实性影视剧,但毕竟是影视剧,它离开不了影视剧所固有的特性,即纪实性影视剧在创作过程中或有删减,或有增补,或有夸张等情形,需要区分。从事实到创作具有一定的关联,昭示出作为事实和影视纽带的纪实类影视剧具有差异性。
最后,除了纪实性影视剧,其他优秀涉案影视剧其实也可以参考(上文说的在优先考虑了纪实类影视剧之后,再考虑此类剧),只是角度不同。角度一:可以从以本格派推理为主的涉案影视剧中学习侦查。例如,在《唐人街探案2》《白夜追凶》等诸多经典影视剧中,为了推测凶手是谁,他们都是先抛出一系列的案件供观众分析。同样,课堂上可以将这些片段播放出来,让学生分析——这类影视剧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同一认定原理”的运用,即多起案件逐一分析并预判是否为同一人所为以及下一步的侦查计划。类似的课堂教学应该放在高年级的《影像中的刑事案件分析》中进行,更考察综合推理知识和判断能力。角度二:可以从涉案影视剧中的错误进行教学。例如,在《重案六组》《案发现场》等诸多经典涉案影视剧中,关于“辨认”的措施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个别辨认、混杂辨认规则的违反。在讲解到“辨认”措施时,[10]可以事先将上述影视剧中多个片段剪辑加工整合在一起,然后在课堂上观看,学生可以从中找出错误,通过查找过程将知识牢固在心——通过错误示范的讲解或许能够更加刺激学生记忆与理解以便掌握。就这一点而言,影视剧中的明显错误虽然为侦查教学所用,但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不仅是基本法治理念,更应该是涉及自己创作的法律规则,以免出现更多的纰漏。这也能看出,影视与侦查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表4.1 影视剧在侦查教学中运用具体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