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认定在影视剧中的具体体现
鉴于本书后面分类中对多部影视剧会有详细评析,这里仅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唐人街探案2》《白夜追凶》中关于同一认定的运用加以简要说明。
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一开始给我们展示的三个案件中,通过犯罪侧写刻画出了每一起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第一起,犯罪嫌疑人男性、年龄25~35岁、身高1.7~1.85m、体型健壮、不是报复性杀人。第二起,犯罪嫌疑人男性、年龄25~35岁、身高1.7~1.85m、体型强壮,约80kg、现场仪式感强、会驻足或者返回看自己的“作品”、向民怨极高对象动手,应该是除暴安良。第三起,犯罪嫌疑人男性、本市人且住10年以上对环境比较熟悉、能自由支配时间、指甲修剪整齐、希望通过公开场合产生轰动效应、手段不断升级。
表3.2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中同一认定的运用
续表
通过对犯罪嫌疑人1和2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动机等方面逐一分析,可以进行同一认定。至于犯罪嫌疑人3,似乎与犯罪嫌疑人1、2不同,但恰恰是不同之处才是正常的,因为是手段已经升级,并且刻画出更多关于犯罪嫌疑人的特征,为锁定犯罪嫌疑人提供支撑。
在《唐人街探案2》中,第一起案件死者死亡时间上午9~10点,被取出心脏,Y型伤口,刀杀,七氟烷。刻画凶手为男性,25~40岁,左利手,独身,受过好的教育,有正当职业,好好先生。第二起案件(其实是在第一起案件发生之前的案件,只不过现在才发现)死者被取出肾脏,Y型伤口,刀杀,七氟烷。第三起案件死者被取出肝脏,伤口特征也是Y型,刀杀,同样有符号。
表3.3 《唐人街探案2》中同一认定的运用
与《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不同的是,《唐人街探案2》的案件同一认定是从死者着手,如死者都是被取出某一器官流血过多致死,凶器为刀,伤口为Y型,且现场留有七氟烷气味和不知名符号,虽然丢失的器官不同,但其他特征都十分相同,可以进行同一认定。而且这一认定是建立在鉴定型同一认定、动作习惯同一认定的基础上的。而因此由第一起案件刻画出的犯罪嫌疑人,可以用作多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即目标就是一个。
从动作习惯上进行同一认定并排除其他类似案件做得比较好的要数《白夜追凶》里的“雨夜连环杀人案”了,并且还兼具了鉴定型同一认定和物体同一认定。在分析当年发生的第二起案件是否为同一人所为时,主要是看动作习惯上是否一致,在前面多起案件中之后整理尸体和清理现场,而这起案件中并没有整理尸体和清理现场,值得怀疑。而且前面案件都是利用自制破窗器击碎车窗,这起案件是利用锥状武器(不是自制)击碎车窗,从作案工具(物体)和对现场的痕迹物证鉴定来看,都与前面案件不同,进一步确定这是模仿案件,也是一种否定性的同一认定。
【注释】
[1]郑晓均主编:《侦查策略与措施》,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50页。
[2]郑晓均主编:《侦查策略与措施》,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9页。
[3]郑晓均主编:《侦查策略与措施》,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60页。
[4]郑晓均主编:《侦查策略与措施》,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61~62页。
[5]郑晓均主编:《侦查策略与措施》,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63~64页。
[6]郑晓均主编:《侦查策略与措施》,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65页。
[7]郑晓均主编:《侦查策略与措施》,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67~68页。
[8]郑晓均主编:《侦查策略与措施》,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页。
[9]Black's Law Dictionary(5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79,p.734.
[10]《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22页。
[11][苏]H.N.波鲁鲍夫:《预审中讯问的科学基础》,冯树樑译,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1~3页。
[12]郑晓均主编:《侦查策略与措施》,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94页。
[13]郑晓均主编:《侦查策略与措施》,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04页。
[14]郑晓均主编:《侦查策略与措施》,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13页。
[15]郑晓均主编:《侦查策略与措施》,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13页。
[16]杨殿升等编著:《刑事侦查学》(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17]郑晓均主编:《侦查策略与措施》,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18]任惠华、马方主编:《侦查学教程》,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48页。
[19]任惠华、马方主编:《侦查学教程》,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51页。